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药材生产产业化有益于遏制药材涨价
更新时间:2012-05-09 16:02:09

近来,安徽亳州、广州清平、江西樟树等国内几家较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部分品种价格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现今可以称为第五次高涨,大部分药材如三七、丹参、党参、黄芪、麦冬、川贝母、五味子、山茱萸、红花、云木香等均出现大幅上涨。

药材涨价由多因素导致

药材市场价格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核心是供求问题。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求大于供,价格上扬。在买方市场中,需求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价格走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需求量已不能单纯理解为终端需求,还应包括游资囤积及待价而沽等中间环节。经分析,导致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材种植面积缩减 由于农民大批进城打工,使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大多数家种药材种植管理费时费工,完全依靠人工,不能用机械化替代。由于劳动力不足,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中药材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降低,是导致中药材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

自然灾害致药材减产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2010年春西南地区的百年罕见干旱,同年4月中旬中东部的春寒等。异常的天气及自然灾害,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而且也导致当地药材减产。利好因素出现让商家闻风购货、囤货,致使一些药材价格扶摇直上。

库存薄弱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国营药材供应系统为满足社会需求,各种药材均有足量储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中药供应公司追求利润成为经营第一目标,中药材的库存分散转移到市场经营户和产地药农手中,药物储备急剧减少。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中药材供应不稳定,市场价格从而易于大起大落。

囤积带动价格上涨 居奇囤积,待价而沽,自古以来便被奉为商家经营之道。商家之所以囤货,关键原因是能预测到某一品种可能因货源缺少而价格上涨。如某一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该地所产药材就有可能减产,有商家便看好这一利好因素而提前囤货。

有些药材因交易量突然放大,价格也在频繁交易中不断上涨。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拉动,而更多的是人为买货囤积所致。更有大量游资有目的地囤积某种中药材,待其货源短缺、价格上扬后再出售,人为哄抬价格,获取不义之财。

野生资源极度萎缩 过度采收、过度消耗,导致野生资源量极度减少。一些常用中药材资源濒危或灭绝,野生中药材市场供应缺口越来越大。如冬虫夏草野生蕴藏量已不足20世纪90年代的1/12,年需求量8万~10万公斤,年收购量4万~5万公斤,野生资源已经枯竭。甘草采挖近十多年来屡禁不止,目前产区70%的土地都被多次翻挖过,有的还在挖过的沙坑上再挖新坑,整个草场遍体鳞伤,野生资源急剧下降。

国家应制定中药材价格的指导价

面对中药材涨价,最痛苦的应该就是中药制药企业了。按照有关规定,医保目录、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都要执行国家最高限价,而实际情况是,在各地的药品招标采购中,招标价远远低于国家最高限价。因此,即使中药材价格疯涨,各种中成药价格也只能按兵不动。如果中药材价格普涨,企业的利润就会大幅缩水,甚至经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就会停产或限产,或者被迫采用替代品,那么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就会打折扣。中药材市场价格暴涨暴跌总会损害供求的其中一方,甚至两方俱损。中药材价格大起大落,不仅给中药材市场带来了冲击,更会直接影响整个中药产业和百姓利益。因此,系统研究中药材市场价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各种影响进行合理调控,对于稳定中药材生产、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稳定中药材市场价格,国家应该加强政策调控,推动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与产业化。这就要求从中药材生产的源头抓起,包括种质、种源、种植方法、田间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有能力的中药企业应发展自己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订单的农业方式生产自己的大宗原料中药材。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