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谈伪气功之“气”
更新时间:2012-05-30 11:14:25

近几年来,我在大量考证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对气功概念的重新认识》、《气功的本质特征是调神练意》、《“气功”一词及其内涵衍变的考析》等文章。这些文章第一次向气功界和社会揭示:50年代刘贵珍将吐呐、导引、行气、静坐、炼丹等多种锻炼方法统一命名为气功,并赋予气功新的定义时,出现了重大历史失误。初将气功之“气”解释为“呼吸之气”,后又思辨为“元气”、“内气”、“真气”,从而将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气功的本质特征——调神,硬性地改为练“气”。这个失误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气功理论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更为伪气功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些人在与我商榷的文章中,认为“气功应该讲气”,指责我的气功定义里“没有对气的描述”。甚至依此谴责我不仅否定了气功,而且也否定了中医,因为“气”也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内容。而我认为恰恰是这些人员对“气”的错误认识和传播,成为产生伪气功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伪气功骗子们也正是通过神化“气”来神化自己,为自己骗名、骗利、骗色,当邪教教主服务。所以,理清“气”的来龙去脉,对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气功,提高识别伪气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溯本求源,“气”的理论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人在长期实践和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哲学认识,名为“元气论”。其核心是“万物皆生于气”。例如,古人看到固体的冰受热后变成液体的水,进而化成气体。气体虽然在飘向空中后逐渐看不见了,但它依然存在。其它诸如巨大的岩石化成泥砂和灰尘,草木腐烂或燃烧变作灰烬或烟雾等,无不向古人们展示他们所看到的宇宙间各种各样大大小小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由这最后看不到但始终存在并占有空间的“气”构成的。这种气可以越分越小,但永无穷尽,古人称之为“其小无内”。而由“气”凝成的庞然大物以外,也无穷尽,称之为“其大无外”。由此可见,古代元气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

后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除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理论外,也将元气论吸收进来,用它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形成了中医独有的气学理论,并延续发展至今。中医气论确切地界定了气的内涵:其一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即包括秉受于父母精卵结合的阴阳之气(先天之气),也包括出生后来自呼吸的空气和从饮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后天之气)。其二是指构成人体脏腑经络体系的这些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例如脾胃之气,指消化功能;卫气,指防御功能等。由此可见,中医气论也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并非神秘莫测。

气功之“气”与中医之气是否为同一内容呢?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成为鉴别科学气功和伪气功的试金石。

科学气功并不否定源于古代哲学的中医之气,它不过是没有美化和神化气,而是按照中医的本意将气放在它应在的位置。例如,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气功的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真气”,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并且它与练气功要求达到的宁静、愉悦的心理状态相比,处于“从之”的地位。这种按中医术语讲调神影响气机(心理影响生理)的神气主从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可见能够代表气功本质特征的是调神,而非练气。

当今伪气功宣扬的所谓气功之“气”是什么呢?回顾一下近些年来伪气功的表现,任何人都不难回答。那是能从沈阳发往大兴安岭灭火、从广州辐射到北京改变清华大学试管水分子结构的气,能当场停雷止雨、拨云露月的气,能和神仙会面、与鬼魂对话的气,能预测卫星发射是否成功、改变导弹方向的气,能穿透瓶壁抖药片、复原嚼碎名片的气,能帮助公安人员破案、运动员破纪录、学生益智的气,能胜过核磁共振透视扫描人体、通过越洋电话也能发放治病信息的气……总之,是一种意识决定物质的意念力,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是意念调控的人体场对外界作用”,是一种将改变辨证唯物论、推翻现有科学、引起又一次科学革命的超自然力。显而易见,伪气功所讲的气,既不是古代哲学之气,也不是中医之气,更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一个打着气功、中医招牌,偷换气功和中医之气概念的虚幻之气,是一个以这种虚幻之气作为图腾物的邪教崇拜。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