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炭类药材的炮制及其功效
更新时间:2012-08-20 13:36:19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且一种中药往往有多种炮制品。而炭类药材在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历史非常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就曾记载:“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其状若尸,或日尸厥,剔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五十二病方》也有“燔发”的记载。两书所载燔治头发,即是制备血余炭(沿用至今)。现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炭类药材的炮制方法及其功效。

1 制炭方法

制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材经高温(约200-300℃)处理,使药材外部炭化、内部保留固有性能(存性)的一种炮制方法。关于制炭的工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王不留行的制备中,最早提出“烧灰存性”的具体要求,即现在所说的“烧炭存性”。明代名医缪希雍则说:“凡草药烧灰为末,如荷叶、白茅根、蓟根灰散之类,必烧焦枯,用器覆盖,以存性。若如烧柴薪,煅成死灰,性也不存而罔效。”这里说的是煅炭,但该法是先烧焦枯后再焖煅。可见制备炭类药材有炒炭法和煅炭法两种方法,至今沿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制炭方法——微波制炭法。下面简要介绍我院常用炭类药材的炮制方法。

1)炒炭法

将药材净制或切制后,置锅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时取出。其主要目的是使药物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如茜草、荆芥、地榆、侧柏叶等药材的炒制。炒制时的注意事项有:(1)操作时要适当掌握火力。质地坚实的药材宜用武火,如地榆炭、牛膝炭等;质地疏松的片、花、花粉、叶、全草类药材可用中火,如荆芥炭、薄荷炭、蒲黄炭等。(2)操作时要注意观察,使药材部分炭化,但仍保留药材固有的“气味”,切忌灰化,应做到“贵在适中,炒炭存性”。(3)炒炭过程中,因温度过高易出现火星,须喷淋适量清水使之熄灭,以免起火燃烧,导致灰化。取出药材后应摊开晾凉,经检查无余热后再贮存,避免复燃。现在也有用密封法熄灭火星的,可避免因喷淋清水熄灭火星而使药材霉变。

2)煅炭法

药材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成炭的方法称为煅炭,一般采用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焖煅、暗煅,适用于煅制质地疏松或轻飘、炒炭时易于炭化的药材。另外,有些药材因质地坚实而操作时不易炒制,也宜采用煅制,如棕榈炭、血余炭、松花粉炭。煅炭的操作方法是将药材置锅中,上扣一较小的锅,两锅结合处用盐泥封严,扣锅上压一重物,防止锅内气体膨胀而冲开扣锅,待泥稍干后以加热煅透为度(全部炭化)。亦可在两锅盐泥封口处留一小孔,用筷子塞住,在炉火上煅烧,观察小孔处放出的烟雾由白色转呈黄色时降低火力,用盐泥将小孔封严至煅透,离火或停火,待冷却后取出药材。操作的注意事项有:(1)煅锅内药料不宜过多、过紧,一般应为锅容量的l/2~l/3,以免煅不透,影响煅炭质量;(2)煅烧过程中若药材受热炭化,有大量浓烟、气体从锅缝中喷出时应随时用湿泥封堵,以免空气进入而使药材灰化;(3)药材煅透后应放置至冷再启封,以免药材遇空气后燃烧灰化。

3)微波制炭法

此方法只适用于临床临时需要量少且质地较轻的炭类药材,可用家用微波炉炮制。将药材置玻璃器皿中,用高火炭化,时间视药材及量的多少而定。因微波制炭时药材中间部分先炭化,故中途应暂停,将药材翻动几次,炮制至药材表面呈焦黄色、内部呈焦黑色时即可。如金银花炭、荆芥炭等可用此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微波制炭的原理是微波使药物分子剧烈运动而相互摩擦至热,往往是药材内部先炭化,因此药材表面呈焦黄色时(存性)应立即停止,查看药材内部炭化程度,若已炭化,即可取出;(2)只适用于临床临时少量急需之品,煅时药材的用量不可太多,定时不可太久,煅制过程中应将药材翻动几次。

2 制炭的目的与炭类药材的功效

2 .1 制炭可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炭类药材止血作用的增强、止血的机理相当复杂,这是因为中药制炭后成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作用于机体止血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利于血液凝固而起到止血作用。其止血机理可能是钙离子、炭素、鞣质及其他一些成分所起的协同作用,也可能是降低血管通透性、收缩血细胞、促进凝血、缩短凝血时间等方面的作用。

2.2 制炭可改变原药材的性能。如干姜性本辛热,功在温脾化饮健胃,制炭后其挥发油成分姜醇、姜烯等随高温而挥发,性味转为苦温,功在温中止泻、温经止血、甘味息风、滋阴潜阳。如枸杞子、菊花、怀牛膝等甘味药一般用于肝肾两虚之证,而炒炭存性后不仅能滋养肝肾且能息风潜阳、清上实下。如清代名医叶天士最善用怀牛膝炭,因此我院老中医常将其用于肝肾亏虚之高血压症。

2.3 制炭可增强固涩、收敛、止泻作用。如乌梅炭、诃子炭。

2.4 制炭可温阳摄血。如附子炭,大量失血后阳气不振,必须温阳收摄止血,用附子炭可避免生药走而不守。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