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药典》中“药材饮片”相关内容还应改进
更新时间:2012-08-20 13:37:00

新版《中国药典》(2005年版)去年已经颁布实施。其中中药部分,也就是新版《药典》的一部,同2000年版相比,新增品种154种,修订品种453种,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当前中药的发展水平。尽管如此,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周超凡教授认为,其中药材饮片部分与临床应用关系直接的“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等项目,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进行改进。周教授说,药材饮片是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其“功能与主治”既是直接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又是论述成方制剂“功能与主治”的重要依据,而药材的“功能与主治”又同其“性味与归经”、“用法与用量”、“注意”以及药材来源等有关。为此,他曾在2002年以“对编写《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建议”为题,针对其“功能与主治”等项目撰文坦陈拙见。现在看来,新版《药典》一部制剂的“功能与主治”描述有很大改进,但药材饮片的“功能与主治”项目写法基本上没有变动。周教授表示,很有必要对新版《药典》中存在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讨论。由于中医治病习惯使用复方制剂而较少使用单味药制剂,药材饮片的功能主治比成方的功能主治往往更难准确描述,更需要从方方面面去考虑。为此,周超凡教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林育华教授共同撰写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药材饮片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建议”(以下简称“意见”),并发表于2005年18、19期的《中国中药杂志》,详细阐述了针对药材饮片“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药材来源等项目的改进意见,以供编写2010年版《药典》时参考。关于“用量”,周教授说,他曾针对《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药材的用量,从不同角度提出应适当增减部分药材用量的理由,并列出了建议调整用量的96种药材的名称。虽未被新版《药典》采纳,但他坚持认为这些意见在编写《中国药典》2010年版时仍值得参考。此次他又提出了补充特殊用量的14种药材名称。根据业内人士的调查,目前在一些中医院正规中医师的处方中常用药物均超过《药典》规定用量一倍以上。例如,一些名医在使用附子时,常用量少则25~30g,多则30~120g,急症、重症甚至用到60~150g、60~250g,都远远超过了《药典》规定的3~15g用量。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办公室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编著了一本《方药传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对330多位被聘为第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以说集中体现了众多有权威性、代表性的当代中医药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从书中总结的被调查专家最擅长应用的12种药材的剂量,也可以看到,其常用剂量也存在均基本高出《药典》规定量数倍的情况。因此,周超凡、林育华两位教授在“意见”中指出,药材用量需要与时俱进做出调整。应将历代文献和临床实践中蕴藏的极其丰富的用药经验总结补充到《药典》里去。两位教授强调说,剂量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或相关配套文献应尽可能对其做出明确、权威的规定,尽可能少地把“酌情增减”的大权放开使用。当然,由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因而放弃努力,长期在剂量方面无所作为,使剂量的概念淡化到在被调查医师的问卷中,“所有医生都不了解《药典》规定的中药用量范围”的地步。在谈到“注意”项下不良反应的问题时,两位教授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必须彻底打破,代之以“是药三分毒”、“无药不毒”的传统观念。周超凡教授谈到,“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都属于药品不良反应,单味中药化学成分复杂,每种成分往往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中药多为复方,其作用更加复杂,而真正治病需要的只是其中部分作用,其他作用对机体的伤害便属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中药B型不良反应(与剂量无关,不可预测)多于A型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可预测),其比值约为56:44,而西药只有78:23,也就是说,中药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达56%,而西药才20%~30%。“明枪易挡,暗箭难防”,中药不良反应更要警惕!“所以,写明不良反应还可以增加患者用药安全知情权,利大于弊。西药充分写明不良反应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周教授建议,不仅应当把已知的中药不良反应写出来,还应深入调查、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总结到《药典》和相关文献中,使中药的应用更加安全。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