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针灸治疗原则
更新时间:2012-10-31 09:21:58

针灸治疗原则是根据八纲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确定的治疗大法。即用针法,还是用灸法,或是针灸并用;用补法,还是用泻法,或是补泻兼施。

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毕竟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施治方法。不同的施治方法,

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例如,天枢穴用针刺的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 用,适用于治疗胃肠瘀血、痛经、闭经;用艾灸的方法则能够发挥益气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出血、月经过多、崩漏。再如,关元、肾俞、带脉、三防交四穴,针刺有清下焦、利湿热的 功能,用于治疗赤带;艾灸有温下焦、扶寒湿的作用,用于治疗白带。

补泻手法的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例如,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泻合谷、补 复抽则可以止汗。补照海、泻申脉治疗失眠;反之,泻照海、补申脉却治疗嗜睡。现将常用的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一、清热与温寒

热性病证用“清”法,即以寒治热;寒性病证用“温”法,即以热治寒,均属于正治法。《灵拒·经脉》常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一)热则疾之

《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进一步解释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疾”与“急”通,有快速针刺之义;“以手探汤”形象地描述了针刺手法的轻巧快速。指出了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直轻而快,可以不留针;且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例如,风热感冒者,常取大椎、曲地、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寒则(温之)日之

《灵枢·经脉》篇说:“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进一步解释说:“刺寒情者,如人不欲行。”“留”即留针之义,“人不欲行”形象地描述了针刺手法应深而久留。指出了寒性病还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阳虚寒盛,针刺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施灸,更是助阳散寒的直接措施,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寒邪入里之证。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施治最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烧山火”复式针刺手法,或加用文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二、补虚与泻实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病邪。《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刚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

虚者直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都是针对虚证、实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一)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是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弱性病证。对于各种气血虚弱者,诸如精神疲乏、肢软无力、气短、泄泻、遗尿、乳少以及身体素虚、大病久病后气血亏损、肌肉萎缩、肢体瘫痪失用等,常取关元、气海、命门、膏育、足三里和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大,施行补法。达到振奋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的化生、益气养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陷下即气虚下陷,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针灸!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使气血和内脏失去其固摄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气虚病证,如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内脏下垂等,常灸百会、神解、气海、关元、中院、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补中益气、开阳举陷。对于失血过多、大汗不止、四肢厥冷、阳气暴脱、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象,更应重灸上述流穴,以开阳固脱、回阳救逆。

(三)实则泻之

“盛刚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例如,对高热、中暑、昏迷、惊厥、痉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证,在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穴等,针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即能达到清泻实热的目的。

若病属本虚而标实,正气已衰退,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后泻实。例如,对邪实正虚的吸胀病,一味泻实或单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四)宛陈则除之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素问·针解篇》说:“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王冰注云:“宛,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钟点刺出血,属于“实者泻之”的范畴。例如,由于闪挫扭伤、毒虫咬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选用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如病情较重者,可以施行点刺出血后加技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使病愈。其他如键鞘囊肿、小儿瘠疾的点刺放波治疗也属此类。

(五)不虚不由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狂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灵枢·禁眼》篇说:“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制。”《难经·六十九难脱“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平补平泻”)手法,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类经》也说:“凡用针者,但可泻其多,不可泻其少,当详察血气,而为之补泻也。”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就会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不良后果。

三、局部与整体

针灸治病;要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机体某一部分出现的局部病证,往往又 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头痛和目赤肿痛多与肝火上炎有关,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多因心和小肠有火造成,俄肛、子宫脱垂皆由中气不足引起,故《标幽赋》云:“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针灸治病。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才不会出现头痛仅医头、脚痛仅医脚的片面倾向。

(-)局部治疗

针灸治病,在病变的局部、邻近,或是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处施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牙痛面瘫取地仓、颊车,胃痛、腹泻取中统、天枢,腰酸背痛取身柱、肾俞。手足疾病取月间损鹏等节调部治疗作用是所有偷穴共同具有的治疗作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特点。局部症状的解除,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

(二)整体治疗

针灸治病,除了在局部施治外,还应施以整体性治疗。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脆穴和俞募验《服困阳路办局部和邻近病变外,还能治疗头面、躯干、脏腑等全身的病变。部分助穴如春曾大姐冲、梁三里、三明交、大推、百会、气海、关元等,还可防治全身性疾病。

整体治疗还包括针对某一病证的病因治疗,如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取太溪、太体研酒罐初融体涵木、育阴潜阳;外感发热、咳嗽,取合谷、外关、列缺以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三)局部与整体同治

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局部与整体同时调治。如脾虚泄泻,局部取大横、天枢理肠止泄,整体取脾俞、足三里以健运脾胃;风火牙痛,局部取颊车、下关以疏调经络之气,远端取合谷、内庭以清降胃肠之火。如此将局部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着眼于症状治疗,又注重病因病机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四、与治本

针灸治病要分标本主次、轻重缓急。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以机体组织和部位而言,脏腑为本,头面、躯干为标。以机体和疾病而言,机体为本,疾病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本身而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缓症为本,急症为标。《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病有盛衰,治有缓急。”对于任何一种病证,是先治标,还是先治本,还是标本同治,要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而定。一般情况下,本是主要矛盾,治病当先治本;若标急于本,当先治标。《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说明如能灵活运用标本的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就不会贻误病情。

(-)急则治标

在紧急情况下,标病急于本病时,应先治标病,后治本病。治标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者,均应先以大椎、水沟、四关等穴退热止痉,然后再从本论治。肺结核咯血者,应取鱼际、孔最、中府、隔俞等穴以止血为先,血止后再以多方多法治其本。

(二)缓则治本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治病必求于本。”在一般病势不急的情况下,病在内者治其内,病在外者治其外,正气虚者固其本,邪气盛者祛其邪。治其病因,症状可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这就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例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命温补肾阳治其本,肾阳温煦则五更泄可愈。女性脾胃虚弱者,伴月经量少、色淡(但月经周期正常),这种情况脾胃虚弱为本,月经症状为标,应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以补益脾胃,当脾胃功能恢复,气血生化之源旺盛,月经症状可不治而愈。

(三)标本同治

当标病与本病俱急或俱缓时,均宜标本同治。标本俱急如本应标实的臌胀病,单纯扶正或一味祛邪都于病情不利,唯取水分、水道、阴陵泉以利水消肿,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以健脾补肾,如此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才是理想之策。肾虚水肿又感受风寒之邪而致咳喘者,应取太溪、肾俞。复溜、膻中、天突、肺俞等穴标本同治,既温补肾阳、利水消肿,又宣通肺气、止咳平喘。急性吐泻引起的四肢逆冷者,针中院、内关、天枢等穴以和胃治本,灸神阙、关元、大椎等穴以温阳治标。阳明腑实证,由于里热不解,阴液大伤,表现为腹满硬痛、大便燥结、身热烦躁、口唇干裂、苔焦黄等正虚邪实、标本俱急的征候,若仅用攻下之法则恐进一步耗损阴液,若单纯滋阴增液,又不足以清泻肠胃之实热。而取天枢、内庭、二间、足三里穴以清泻实热治本,取廉泉、太溪、照海、三阴交、金津玉液滋阴以增液治标,则可存阴润煤、“增水行舟”。标本俱缓如肝病引起的脾胃不和,可以在疏肝理气的同时,理牌和胃。穴取章门、期门、太冲、阳陵泉、中脘、足三里,以达标本同治之目的。贫血又兼阴虚发热者,取脾俞、肝俞、隔俞、足三里、三明交、劳宫、涌泉、照海穴标本同治,既益气养血,又滋阴清热,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中医临证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注重“证”的区别,这就产生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法则。

( -)同病导治

同一种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盛衰消长,涉及的脏腑、经络各异而采取不同的治法,谓之同病异治。例如,同是胃病,有属肝气犯胃者,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取期门、章门、太冲、中脘、足三里诸穴,针用泻法。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宜补牌益胃、温中散寒,取中院、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诸穴,针灸并用,针用补法。还有属饮食积滞者,治宜消食导滞、通调腑气,取中脘、天枢、建里、足三里、内关、公孙诸穴,针用泻法。感冒,由于发病季节和致病因素之不同,有风寒、风热和时疫感冒、感冒挟暑湿等不同证型。风寒者祛风、散寒、解表,取风门、风池、大推、列缺等穴,针灸并用,针用泻法;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解表,取合谷、曲地、外关、大椎等穴,针用泻法;时经感冒在风热感冒配穴处方基础上加足三里穴;暑湿感冒在风热感冒配穴处方基础上加阴陵泉、三阴交穴。其他如失眠、遗尿等多种疾病的分型论治,牙痛、头痛的分经论治,无不体现同病异治的道理。

(二)具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病因相同或在病程发展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采取相同的治法,谓之异病同治。例如,肝气犯胃引起的胃痛和肝胆气机郁滞引起的胁痛,都可取期门 章门、支沟、阳陵泉、太冲、中脘穴,以疏肝理气而止痛。久泄、久痢、脱肛、遗尿、崩漏、子宫脱垂。内脏下垂等,皆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均可取百会、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针灸并用,重用灸法,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