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刮痧的历史及发展
更新时间:2012-11-30 22:11:46

刮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刮痧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废。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类在发明火的时候,在用火取暖时发现火在烤到身体的某些部位时,会很舒服。后来人类又发现当石头被烘烤热了刺激身体时,可以治疗风湿、肿毒(以前的人类都居住在原始的山洞中,很容易患风湿、肿毒)。再后来人类又发现用砭石烤热后来刺破脓肿。渐渐地,当时的人类就觉得用热的石头可以治愈一些疾病。这就是“刮痧”治病的雏形。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发明了冶金技术,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可以冶炼出铁。铁比砭石更加精细。当时的人类把铁制作成像现代人用的针。随着针灸经络理论的发展,在民间开始流传用边沿钝滑的铜钱、汤匙、瓷杯盖、钱币、玉器、纽扣等器具,在皮肤表面相关经络部位反复刮动,直到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来达到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痧症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被演绎成一种自然疗法—刮痧健康疗法。

较早有文字记载刮痧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桃草子”。《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它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又如,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王肯堂《证治准绳》、虞博《医学正传》、龚廷肾《寿世保元》、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均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至清代,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例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书成为能使刮痧跃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有10多部,其他著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