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中医治疗妇科炎症有特效
更新时间:2012-12-07 17:02:15

慢性盆腔炎在育龄妇女中颇为常见,由于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许多妇女为之困扰。

盆腔炎症从何而来

盆腔炎是指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韧带等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慢性盆腔炎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迁延所致;也常见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而无急性盆腔炎的病史;或因体质虚弱,抵抗力较差,而反复发作。其主要症状是下腹疼痛、坠胀,腰骶部酸痛,在劳累、月经前后或性交后加重,也可出现低热,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甚至不孕。

从中医辨证,慢性盆腔炎主要有气滞血瘀、湿热、寒湿等类型。气滞血瘀型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下腹胀痛,经前或经期加重,月经量多,或经行不畅,经色暗,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等。湿热型在岭南地区的夏季较为常见,表现为下腹隐痛或灼热感,腰酸,或有低热,疲乏,白带增多,色黄而稠,小便黄,或尿频、尿急,舌苔黄厚。寒湿型多见于体质虚弱,或长时间、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病人。表现为下腹冷痛,热敷则痛减,头晕,疲乏,口淡,胃口不好,腰酸,怕冷,白带多而清稀如水,舌淡,舌苔白或厚腻。除了这些主要类型,还有兼气虚、痰湿等情况。

慢性盆腔炎须辨证治疗

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应采取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并配合心理、运动、饮食等调理方法,增强体质,以提高疗效。在中医治疗方面,应由专科医生根据辨证处方用药,必须分辨寒热虚实,才能对症下药。如气滞血瘀型宜行气活血,用延胡、香附、枳壳、丹参、赤芍、牛膝、桃仁、毛冬青等;湿热型宜清热利湿,用败酱草、绵茵陈、薏苡仁、车前草、丹皮、红花、郁金、益母草等;寒湿型宜温经化湿,用当归、川芎、赤芍、延胡、香附、苍术、白术、桂枝等。在辨证的同时,还应结合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适当地进行药物的加减。有些病人以为治疗炎症就是清热解毒,而滥用寒凉的中药,如药证不符,则可能适得其反,延误或加重病情。除内服中药之外,可用中药煎剂或浓缩液保留灌肠,或使用中药栓剂,肛门纳药,每天一次,经期停用。还可用中药油膏外敷下腹部,如有条件,可加上物理治疗,用远红外线、微波、超短波等局部照射,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

在西医治疗方面,可根据病原体培养的情况,针对致病的细菌或衣原体、支原体等使用抗生素1~2周。也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在进行综合治疗期间,还要注意生活方面的调理。精神上应乐观豁达,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若有抑郁、焦虑的表现,精神不振,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或自觉胸中郁闷,咽喉如有异物梗阻,或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病不能治愈,甚至怀疑身患恶疾等,就应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治疗方案,消除情志困扰,主动配合治疗。

药膳助康复

饮食方面,应注意营养均衡,进食易于消化,避免生冷或辛辣刺激的食物。还可根据中医辨证,选用药膳配方:

1、气滞血瘀型:用益母桃仁红糖水。配方:鲜益母草60克或干益母草30克,桃仁12克,丹参12克,陈皮6克,橘核15克,荔枝核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2、湿热型:用薏苡土茯苓汤。配方:薏苡仁20克,土茯苓30克,扁豆20克,赤小豆30克,茅根20克,木棉花15克,槐花15克,竹蔗(或冬瓜、木瓜)适量,水煎服。

3、寒湿型:用温宫去湿汤。配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小茴香5克,草果3个,生姜20克,水煎,加黄酒少许,温服。

此外,湿热型患者饮食宜清淡,不宜吃肥腻、甘甜、辛辣刺激的食物;寒湿型患者则不宜生冷、寒凉、难消化的食物。

生活起居方面,应注意休息,并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或慢跑,以增强体质,但不要过度劳累。

一般来说,经过积极的治疗和适当的调理,慢性盆腔炎是可以治愈的。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