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怎样减肥才科学健康?中医专家来解答
更新时间:2012-12-15 03:23:23

摘要:为了甩肉,姐妹们试过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到底怎样减肥才算科学健康?不妨听听中医专家怎样说。

◆中医减肥方法因人而异

中医看病提倡望、闻、问、切,随之辩证论治,肥胖病的治疗亦不例外。中医认为肥胖病的起因有四大方面:先天禀赋,即现代医学所述的遗传因素;嗜食膏粱厚味,饮食超量,营养成分供过于求;嗜卧少动,使体能消耗明显降低,致营养过剩,使脂肪充于肌肤而致肥胖;脏腑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肾虚气化失职,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外受湿邪,使痰湿蓄积体内而肥胖。

根据肥胖病的病因确定治法,减肥方法当以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补益肾气、润肠通便为主,辅以行气消食、降脂消痰、疏理三焦等法,从而调解整个机体功能,加速体内多余的脂肪分解,达到减肥目的。

中医可治疗肥胖引起的并发症和消除因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内服汤剂疗法对有并发症的肥胖患者最为合适;针灸减肥方法对轻中度肥胖疗效较好;气功减肥要应用得当,避免偏差,更不要“辟谷”而引起食欲消失;推拿可作为辅助手段。

◆减肥食品和减肥药可能越减越肥

当下很多人对减肥的认识有许多误区,有人少饮食,甚至不吃饭,整天只吃水果,或人云亦却地今天吃这个特效减肥食品,明天吃那个减肥药。结果是越减越肥,身体差,全身无力,无精神,疲倦,腹胀腹泻,并有很多并发症,包括各种妇科疾病,不孕症,眩晕,血压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症状。

《黄帝内经》曰:脾主肌肉,脾主湿,脾主运化。中医治疗肥胖病主要运化脾胃,化湿化痰,温阳化气,升降气机等治疗方法,都有显效。

肥胖病治疗后是否会复发?只要生活有规律,不知生冷食品饮料,饮食有节,心情舒畅,不生气,就不会复发。因饮食生冷会伤脾胃阳气,脾胃阳气受伤,体内食物就不能消化,这是导致肥胖的根源。心情不舒畅,生闷气,也会影响脾胃消化,大家想想我们生气后就不想吃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吧。只要脾胃不受伤,能正常运化,就不会肥胖,其他疾病也一样。

计算卡路里太累人

谈起减肥,特别是减脂,我不提倡总是计算卡路里数或总是有意识地限制热量摄入。今年4月份的《心身医药》(PsychosomaticMedicine)杂志上的一个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限食或追踪卡路里数会令人疲惫。

◆节食产生疲劳激素

研究人员把妇女分成四种不同进食方法的小组:第一组,卡路里摄取量控制在每日1200千卡之内;第二组卡路里摄取量控制在每日1200千卡之内,并且要求每人记录自己每日的卡路里摄取量;第三组,只要求记录每日的卡路里摄取量,并不要求限食;第四组自由进食。

为期三周的研究发现,限食的女性分泌的疲劳荷尔蒙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有明显上升。第三组女性虽然没有疲劳荷尔蒙的上升,但是感觉比较疲劳。

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带来出人意料的后果。荷尔蒙多了易导致体重增加,尤其是在腰腹部。大多数限食的女性是为了减肥,而体内激素变化的生化副作用可以说是与节食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仅节食不能带来减肥

这也是为甚么这么多人发现节食减肥的方法长远来说并不显著。节食还有其它的问题。发表在2009年2月《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节食会降低新陈代谢率。而另一项发表在2000年10月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的研究成果表明,经过6个月的节食后,人的新陈代谢速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人们青睐的低卡路里食品其实往往是不健康的食物,比如加了糖精的食物和饮料。为了降低食物中热量,人们还容易选择低脂但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事实上摄入碳水化合物会驱动胰岛素合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体内的脂肪积累。老是饿肚子也使这种减肥方法难以维持,而且当人节食时运动量通常也会降低。

综合上面的因素,不难理解为什么想通过节食控制体重经常无效。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