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治痛痹的中医偏方
更新时间:2013-05-09 15:15:15

痛痹,是由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人体,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成。诚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故痛痹又称寒痹。《金匮翼·痹证统论》云:“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其证以肢体关节疼痛,甚者痛如刀割锥刺,遇冷则加剧,日轻夜重,痛处较为固定,关节不可屈伸而兼有冷感等为主。笔者遵李中梓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祛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热不能解其寒凝之害也”之旨。拟定乌桂蠲痹汤,以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蠲痹止痛,临床治疗痛痹,屡获捷效。

组成:制川乌、制乳香、炙甘草各10克,桂枝15克,酒白芍、紫丹参各30克,乌梢蛇、千年健各12克,细辛6~9克。水煎服,日1剂。

加减:湿盛纳呆,关节周围肿胀者,加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肌肉麻木重着者,加白芥子10克,蜈蚣2条(研末吞服);疼痛偏于下肢者,加川牛膝、独活各12克;偏于上肢者,加羌活10克;颈椎及肌肉痛甚者,加葛根10克,红花6克。

方解:痛痹主因为寒。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易损伤阳气,凝滞经脉。当寒邪侵袭,留连筋骨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失畅,则津聚为湿,血凝为瘀;或风湿邪气从寒而化,“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更易阻滞气血,壅遏经脉。风寒湿瘀凝塞,脉络不通,痹阻关节,则为肿为痛,甚者“其痛如掣”,“关节不可屈伸”。乌桂蠲痹汤中川乌大辛大热,“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长沙药解》),用之以温经络,逐风邪,驱逐寒湿而镇痛;桂枝温经通脉,宣化寒湿;白芍养血“除血痹”,缓急止痛,与桂枝相合,又能调营卫,和阴阳;丹参、乳香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千年健壮筋骨,舒筋活络而止痛;细辛辛温香窜,疏通经脉关节,搜肝肾血分之沉寒;乌梢蛇搜风通络;甘草合芍药缓解筋肉挛急而止痛,又解乌头之毒。诸药合方,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俾寒散、湿化、瘀去、血活,经脉通畅,气血周流,则痹痛自愈。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