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中医药膳 让你眼睛更明亮
更新时间:2013-06-17 18:49:25

对于眼睛的保健,除了多接近大自然,多看远处及绿色植物,日常生活中也要让眼睛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为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医药膳怎么让眼睛更明亮吧!

饮食中应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 A的食物,如红萝、海藻、绿色蔬菜、鱼肝油、动物肝等,因维生素A缺乏时易引起视觉障碍、眼睛疲劳、眼屎多、角膜红肿等症。中药方面,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可有效改善视力衰煺、眼睛疲劳等症。

提供下列几种对眼睛有益的中医药膳食疗供读者参考:

护眼药膳:

(一)家常视宝汤:

材料:鸭肝 150克、芹菜50克、木耳(水发)20克、鲜蘑菇50克、蒜头、葱姜、麻油、盐、米酒各适量。

作方法:

1.芹菜切小段,磨菇、木耳切丁,肝切成泥状拌入米酒、盐及太白粉。

2.油烧至5分热,爆香姜、蒜,加入蘑茹、木耳,加适量水,煮沸,再加入肝泥并搅和,调味,投入芹菜煮沸,起锅滴入少许麻油。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明目、增强免疫力。适合肝虚目暗、视物模煳、夜盲贫血症,是小儿护眼的最佳食疗方。

(二)菠菜护眼汤:

材料:

1.猪肝60克或土鸡肝2付、菠菜130克、食盐、香油各少许,清高汤1公升。

2.故纸、谷精、甘杞、川芎各15克。

作法:

1.将四味中药材洗净加水1000C.C.,煎煮约20分,滤渣留汤备用。

2.猪肝去筋膜洗净后切薄片,菠菜洗净后切成小段备用。先用少量油爆香葱花,加入中药汁、猪肝、菠菜,煮开后放入适量食盐,搅均后起锅加入少许香油即可食用。

功效:补肝养血、明目润燥。常食可改善视力,并可治疗小儿夜盲症、贫血症,均有良好的补益作用。

护眼茶饮小品:

(一)芝麻枸杞茶:

材料:沙苑子 10克、菟丝子10克、黑芝麻12克、枸杞子20克、首乌15克、泽兰10克、食盐10克。

作法:食盐炒热,加入枸杞续炒至发胀,即筛去食盐取枸杞与余药煎煮约 12分,再浸泡10分,滤去渣,代茶饮用。

功效:明目。主治视力减煺。

(二)决明子茶:

材料:决明子 10克、菊花5克、山楂15克。

作法:决明子略捣碎后,加入菊花、山楂,以沸水冲洗,加盖焖约 30分,即可饮用。

功效:主治头部晕眩,目昏乾涩,视力减煺。

(三)五味蜜茶:

材料:北五味 4克、蜜蒙花6克、绿茶粉1克、蜂蜜10克。

作法:北五味子入锅略炒稍焦,再加入蜜蒙花与水约 450C.C.,煮沸3分,过滤加蜂蜜拌匀,待稍冷适量时再入绿茶粉搅和均匀即可饮用。

功效:主治视力功能减煺。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充足的睡眠。大人约需7~8小时,小孩应在8小时以上。

2、避免偏食,以摄取均衡营养。

3、多接近大自然,享受日光浴。因阳光可将血液引向眼睛,使眼睛的肌肉和神经放。

4、讲究用眼保健。不长时间速续阅读及写作,每隔15分约休息5分,并有正确阅读姿势,注意做到嵴柱打直,胸不前倾、不歪头、不耸肩、两足落定呈均衡稳定体位,眼距书本保持30公分,书本与桌面约呈30~40度角,光线照明充足。

5、忌于晃动之场所阅读书报。因眼睛必须不断改变水晶的曲光来调整适应,使眼睛极易疲劳,而使视力下降。

学龄前太早使用眼力学习,对孩童将来眼睛发育是有害的。近视的预防应该在还没发生前开始,并从小教导正确的护眼观念。万一罹患近视,发生初期应接受治疗,不宜直接配戴眼镜或开刀,并为孩子安排适当的作息,以缓减近视度数持续加深。

通过上面专家为您简单介绍的中医药膳怎样对眼睛有好处,您还有什么疑问吗?欢迎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相信我们的专家一定会给您满意的答案!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