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针灸需要辨证论治毋庸置疑
更新时间:2013-07-22 11:08:25

记者:对于“针灸的实际应用中不需要辨证论治”这一说法,您是怎么认为的?

沙岩: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其中辨病是对疾病整体本质和发病全过程病变规律的认识;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具体认识。由于从病辨证使患者就诊时段的病理机制更加具体化,因此辨证也就成为中医临床论治的重要依据。针灸临床同样如此,首先要问清病情,然后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精细辨证,并且还要结合针灸学的特点,如经络辨证等进行准确诊断,最后取穴针治,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事实上,针灸临床除少数经筋病证外,绝大部分病证的选穴组方、补泻手法的使用、刺激方法的选择、刺激量的大小等等,都需要在辨证诊断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也就是说,治疗措施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者认证诊断的准确性。

记者:临床上有些针灸医生只是问一问病名就扎针治疗,不重视辨证论治,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沙岩:我认为老一辈的针灸工作者和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的针灸从业人员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从事针灸临床治疗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忽视辨证论治过程的只是少数现象。有些人只是学习了简单的针灸治疗技术,没有系统学习中医针灸理论;还有些人由于没有扎实的中医针灸基础知识,只是跟在老师后面死记硬背,热衷于学习针灸治病的秘方奇穴等简单招数等。他们把针灸仅当作了一门技术、一种疗法,并没有当成一个系统学科。因此,他们在临床治疗中,忽视了辨证论治,从而影响了疗效,也损害了针灸医生形象。

记者:可是一些日本学生反映,他们在大医院参观时,也有大夫不进行辨证论治就直接给患者扎针的。

沙岩:我想这可能存在误会。针灸治疗在一个疗程内需要持续扎一组穴位,在这个疗程中,患者的病情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化很小,医生会继续按照针灸处方扎同样的穴位。这时医生没必要再进行全面诊断辨证。有些学生看到这样的复诊患者就以为医生根本对患者不进行辨证论治。这就如同患者服用中药治疗一样,同样的一个方子,患者要服用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后,医生才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处方中的配伍。在这个疗程中,中药处方是不变的。所不同的是,服用中药患者是在自己家中,而针灸则必须要来医院。

记者:在针灸临床中,该如何做好辨证论治呢?

沙岩: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中医多种辨证方法,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治疗。在针灸临床诊断方法上,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及气血辨证等综合辨证方法,尤其是经络辨证,对于针灸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经脉》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对经络学说的高度重视。

针灸专家王居易认为,特效穴、经验穴不能治百病。同一种疾病治疗选穴可以是多样化的,而同一个穴位又能治疗多种疾病,这就需要辨证,尤其是经络辨证必须学好,否则便会成为“扎针匠”。

如何提高针灸临床的诊断水平和疗效,老一辈针灸专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级针灸医师需要有系统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功底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精神,诊断治疗缺一不可,绝非简单浮躁可成。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对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进行探查,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值得进一步关注。

记者:在临床针灸治疗中,为何有的医生取穴少,有的取穴多呢?能否认为取穴多的医生水平就不高?

沙岩:配穴处方是以患者病情进行辨证而取穴,取穴的多少跟患者所患的疾病种类、证型、轻重以及患者体质等都有关系。不能仅凭取穴的多少来衡量一名医生水平的高低。

记者:您认为目前临床针灸医生需要注意和加强哪些方面?

沙岩:针灸治病是通过自身调节完成的。由于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针灸的治疗作用也应该是有限的,它将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针灸不能包治百病,低估和夸大针灸的治疗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针灸医师要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掌握针灸疗法的适应证。

提高针灸治疗水平,需要诊断治疗两手抓。正确的诊断与对病情准确的评估是进行合理治疗的前提,在临床上应充分重视诊断意识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对针灸医师的培养力度,要树立全科意识。针灸医生可向全科医生发展,参加全科医生培训,或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多个科室轮转,也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专科进修,向某一专科深入发展。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