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注意!中药煎煮的小常识
更新时间:2011-11-01 15:22:01

[导语]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中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剂型,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方法密切相关,为了确保疗效,掌握正确的煎煮中药方法非常必要。

1、煎药器皿的选择

煎煮中药最好选用砂锅、砂罐、陶罐,其次为搪瓷器皿、不锈钢器具。建议不用铝制或铁制器具来煎中药,由于铝和铁的化学成分不稳定,遇到乌梅、山楂、五味子、木瓜等酸性或碱性较强的药物,会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效下降或药性改变。

2、权衡用水量

水要浸泡过药物2-3厘米左右即可。一般第一遍用冷水,第二遍则用热水。清热解表治感冒类药物煎煮的时间短,头煎加水只需浸水的液面只要高过药即可,第二煎加水与药持平即可;补益类药物用水多些,头煎加水需浸过药面2?3厘米,二煎加水需浸过药面1?2厘米。

3、煎前浸泡

煎中药前,先用冷水将中药泡透,这样水分可充分渗透到药材之内,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

4 、煎药火候

煎中药请注意煎煮时间的长短和煎药火力的强弱。

一般头煎先用急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减少揭开锅盖的次数,以免药味挥发,二煎一般只需煮沸15分钟即可。

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清热解表治疗感冒中药大多气味芳香,有效成分为挥发油,久煎易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要用急火快煎法,头煎药煎沸5-10分钟,二煎药煎沸10分钟,并趁热服用。补益类药物,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头煎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煎熬10-30分钟,二煎药煎沸后用文火煎熬20-25分钟。

如果不小心把中药汁水熬干,把药物烧糊烧焦了,就不能再次加水熬煮了,因其药性发生了改变,应立即弃用。

5、特殊药的煎煮:

为保证疗效,有些中药有特殊的煎煮要求,需注意。

“先煎”的药物:如生石膏、寒水石、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龙骨、牡蛎、自然铜、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等,因多质重坚硬,难煎出有效成分,应打碎先煎30分钟左右。芦根、夏枯草、竹茹质轻量大的植物药,也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其它药。制乌头、半夏、生附子等有毒性的药物,要先煎1-2小时,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后下”的药物:如薄荷、藿香、香薷、木香、细辛、银花、紫苏、砂仁、、草豆蔻、降香、沉香等,其有效成分不耐热,高温久煎后,含有的挥发油易蒸发损耗,应在其它药已煎煮10?15分钟后,再把需后下的药加进去同煎5分钟即可。

“另煎”的药物: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为了减少同煎时被它药吸收,又尽量保持其有效成分,应切成小片,单独放入加盖小盅内,隔水炖2、3小时,然后兑入已煎好的其他中药汁液中饮服。

“烊化”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等胶类药物,其胶质溶化之后,容易与其他药物粘附在一起,难以滤出汁液,造成药物浪费。应置入小碗之中,加水适量,蒸热溶化,再兑入煎好的其他药汁和匀饮服。

“包煎”的药物:旋覆花附有极细小的绒毛,容易刺激咽喉引发咳嗽;车前子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煎煮时极易粘锅糊化;花粉、蒲黄质地轻盈,容易漂浮于汁液之上等。用纱布或细白布将这些药包成小包,投入其他药物中一起同煎,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

6、机煎中药

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亲自守护在炉旁煎煮中药了,目前我市的多家医院、药店开展了人工代煎或机器煎中药的业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煎药机可以以药性预先设置煎煮的时间和温度,比如解表类煎煮时间相对较短,水温通常设为100℃;补益类药的煎煮时间则相对较长,水温通常设为120℃。中药装于棉质的布袋中煎煮,在全密闭的条件下,有效滤掉了药物的残渣,避免了药液在空气中的氧化,所以药水颜色比传统煎煮的浅淡一些。煎煮好的药液灌于医用塑胶密封袋中,清洁卫生、不易破损,在常温下能保存10-3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

另外,现多家医院门诊中药房都有售中药超微颗粒,通过超微粉碎细胞破壁技术,使中药材的核心细胞破壁,药物有效成分全部释放,吸收率高,免煎煮,开水冲调,服用方便卫生,年轻一族的患者多喜用此种剂型。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