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精神病最好选择住院治疗
更新时间:2012-02-07 14:13:22

1、 中医治疗是辩证施治和对症下药的过程,中草药在不同的阶段和对不同的人都有所不同,只有住院治疗才能使医生更好地把握症状和药物的变化。

2、 中药治疗是一个逐渐显效的过程,同时第一个疗程患者症状有可能反复,只有住院治疗才能更好地保持患者及家属的信心、耐心、决心。

3、 精神类疾病是世界性疑难病症。从中医学看,多与脏腑痰湿有关,这种痰湿去除不易。只有痛下决心,才能彻底根除,而不是简单试治一下。

阴症与阳症的分类

阳症患者表现为精神亢奋,多动不安,狂躁易怒,或面色红热,苔黄厚腻,脉数有力,大便干燥。阳症患者身体内部呈现“内热”状态,痰热并存,以热为主。此类患者较易治疗。

阴症患者表现为少言懒语、少动多卧、肢体僵直、体力倦怠、或悲伤抑郁、不愿见人或幻听幻视、强迫动作等。阴症患者呈现气血两亏的“内虚”或“阴虚内热”状态,痰湿并存,以湿为主。此类患者的疗期较长。

“阴症”转“阳症”的必然性

阴症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后突然狂躁起来,这是病情好转的表现。临床证明,只有阴症转阳症,是治愈的必经之路。这就是狂躁型(“阳症”)患者治疗效果快,而抑郁症、强迫症(“阴症”)患者治疗过程长的原因。对此,患者家属要有清醒的认识,看到光明、希望和前景。

中医病因说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过极情绪会影响脏腑的阴阳平衡,初期口干舌燥、眼睛发红,进一步发展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在病史较长、久病失治的情况下患者会元气大伤,出现精神萎糜,少言懒语、幻听幻视等症状。

痰症的表现

(一)是痰涎壅盛。口吐稠痰,色黄或白,大便干燥,有时数日不解;

(二)是眼睛发直,眼神发呆,白眼球多等。

(三)是服药后患者的呕吐物或大便中有白色或黄色痰状物,10年以上病史者痰呈黑色者居多。

中、西药在治疗上的区别

西药治疗是以直接的神经阻断方法,对传导神经进行麻痹和阻滞,使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病情平稳的外在效果。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副作用大,终身服药。

中医治疗重在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主要是由于中医认为病根不在神经而在脏腑功能失调。优点是根除性强;缺点是见效慢,许多患者等不到见效或治愈就会放弃。

哪些患者的治愈期在半年以上?

1、 身体极度亏虚、难以进食、行动迟缓、小便不利者;

2、 病史在10年以上或病情较重者;

3、 幻听幻视、强迫症、木僵症、重度抑郁症或数病并存的患者;

4、 有其它严重疾病者。

家属的信心很重要

治疗过程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好的。家属在患者出现病情波动时不应丧失信心。虽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复,但您会看到患者好的时候越来越多,每反复一次患者的状态就会提高一步。多数已经治愈的患者应当归功于坚定不移将患者治好的家属。

陪床家属应注意哪些事项

1、 禁止将各种刀叉(包括水果刀)、绳子、打火机、棍棒、钉子、玻璃、镜子、绳索、皮带、手机、香烟等带入病房;

2、 对于出现思想波动和异常行为的患者,尤其是存在自杀和伤害他人倾向的患者,家属必须及时报告主治大夫和保安部;

3、 未经许可,家属禁止带患者上街游玩或购物;

4、 避免与患者谈论家庭旧事或争论问题,让患者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5、家属要带头参加和组织各种座谈会、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练。

正如您所知道的,精神病是一种极其难治的病。虽然西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并未触及病根,所以也就很难使用西药根治。根据“病由心生”、脏腑不平衡进而导致气机紊乱、精神错乱、或四肢僵直、或幻听幻视、或失眠健忘等症状这一理论,本所使用中草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效果上应该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尽管可以除根,也正是因为能除根,中药治疗才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因为: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精神病主要有实症和虚症两大类。实症尚为好治,但是如果患者患有气滞血瘀、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等症,并进而产生幻听幻视、肢体无力、怕冷喜卧、小便不利、悲观轻生等症状时,就需要运用中草药进行长期的调理,时间长度在1-3个月(前期)、3-6个月(中期)、6-20个月甚至更长(晚期)。这正如一棵树的叶子枯黄了,树枝干了,要想把它重新变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就必须进行长期的浇灌、施肥和护理,这样它才能逐渐有所变化。如果不切实际地认为,只要浇几天水就能起死回生,那就错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治疗患者的疾病同样是这个道理,需要一个滋养生机的缓慢过程,这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属急于看到结果,如果不能很快看到想象中的结果就认为医治无效,很快便放弃了治疗。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对患者而言是最大的不幸,对家属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花费。“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这个道理,相信您比我们有更深的体会。

我们之所以预先告诉患者家属这个“水到渠成”的道理,就是想避免患者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躁情绪,使大家能安心治疗,耐心服药,听从医生指导。您既然信任我们,并且选择我们和选择中药作为治疗依据和手段,我们理当尽心尽力,锦上添花,将我们多年来专门的研究成果展现在您的面前,并通过您将我们的美名传播到五湖四海。对这一点,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疑虑。我们只想告诉您一句心里话:中医中药是唯一的出路,但这需要您的耐心、恒心和信心。以前在这里耐心治疗的患者都有完美的结局,请您千万不要很快就下结论,更不能轻易就放弃!

石家庄庭瑞中医精神康复医院

精神病治疗总体分析报告

石家庄庭瑞中医精神康复医院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有5亿多精神病患者,我国有4000多万人患重度精神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结构的变动,还会有更多的人因不堪承受思想重负而出现精神症状。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精神病患者将以每年15‰以上的比例上升。

一、患者分布情况

1、从症状上看,精神病分类主要有躁狂症、抑郁症、痴呆症、强迫症、恐惧症、妄想症、幻听幻视

症等。另外,还有更多的人患有“准精神病”,如失眠症、多虑症、妇女经前综合症、心理障碍等。

2、从患者分布上看,在广大城乡都有大量的患者。由于患者一般对自己的病都严格保密以防社会歧视,甚至在就诊时不少患者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因而在平时我们并不易察觉到身边众多的病人。

事实上,从我们多年来的感觉,精神病患者比比皆是,数量之多让人无法想象。如果再加上庞大的心理障

碍患者群,就是一个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

3、从年龄结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发病率大幅上升。40岁以上的

患者约占20%,其它年龄段的患者占5%左右;

4、从性别上看,女性比例较男性为高,约65%左右;

5、从地域分布上看,农村患者比例较大,约占60%左右;

6、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越低,发病率越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约占60%以上,而高中以

下占到了90%以上。

二、石家庄庭瑞中医精神康复医院的独特性

从下列分步说明中,我们可以对此加以了解:

第一、精神病的特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对社会和家庭危害较大,其次是很难治愈,多数患者靠长期服用西药来维持。一旦停止服用,病情马上就会复发或加重。

第二、国外的精神病治疗机构主要使用西药进行治疗,其出发点是通过各种实验对人的大脑和神经进行区域划分并通过药物对神经加以控制。

第三,如同国外的精神病治疗机构一样,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使用中药治疗的医疗机构所占比例很小。

第四,石家庄庭瑞中医精神康复医院主要依靠中药进行治疗。主要理由是:

中西医基本理论和着眼点不同,中西药物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对同样一种病,西医称之为神经病,中医称之为精神病。西医学着眼于中枢神经的控制,所用的西药如安定、氯丙嗪、氯氮平、三氟拉嗪、五氟利多等都可以对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神经抑制,优点是见效快,服药后很快就能使患者平静下来。缺点是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停服就可能犯病。原因是西药对精神病的治疗着眼于神经的暂时控制,而患者在对神经、大脑进行CT等检查并不能发现任何问题。这说明这种治疗尽管见效快,但只是一种保守维持型的治疗方法。

王庭瑞认为,精神病患者的病根在脏在腑。根据中医理论,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而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阴阳平衡。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当病人患病时间较长时,就会出现精神疲倦、少言懒语、嘿嘿不欲饮食等症状,用中药治疗这种病时所用时间就比较长,这正是中药的缺点。但优点是治疗彻底,很少复发。

正是由于中药和西药各有千秋,因此在治疗中应该中西结合,以西之长,补中之短,短期内使用西药尽早进行控制,根除病魔的长期目标则要靠中药来完成。

第五,石家庄庭瑞中医精神康复医院在治疗上的独特性在于丹药。按照西药——草药——丹药这样三个层次,丹药正是王庭瑞老先生的世代单传的祖传秘方,是其它中医没有的决定性内容,也是王庭瑞精神病联合诊所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丹药的唯一性决定了王庭瑞精神病联合诊所的独特性!这种唯一性和独特性在全国、全世界都是有效的,具有绝对的垄断性和权威性。

精神病的治疗和预防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有5亿多精神病患者,我国有3000多万人患重度精神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结构的变动,还会有更多的人因不堪承受思想重负而出现精神症状。

(一)中西医治疗精神病的差异

精神病是一种很复杂的病,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使用中药治疗的医疗机构所占比例较小。由于中西医基本理论和着眼点不同,中西药物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同样一种病,西医称为神经病,中医称为精神病。正是由于分类的不同,西医学着眼于中枢神经的控制,所用的西药如安定、氯丙嗪、氯氮平、三氟拉嗪、五氟利多等都可以对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神经抑制,优点是见效快,服药后很快就能使患者平静下来。缺点是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停服时间过长就可能犯病。原因是西药对精神病的治疗着眼于神经的暂时控制,而患者在对神经、大脑进行CT等检查时并不能发现任何问题。这说明这种治疗尽管见效快,但只是一种保守维持型的治疗方法。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对这一点,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以下两点可以证明患者为痰症:一是痰涎雍盛,口吐稠痰,色黄或白,大便干燥,有时数日不解;二是眼睛发直,眼神发呆,白眼球多等。这主要还是因为肝司双目,一旦出现肝痰,眼睛必然首先受到控制。使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离不开气、血、痰、火四大方面。当病人患病时间较长时,就会出现精神疲倦、少言懒语、不欲饮食等症状,用中药治疗这种病时所用时间就比较长,这正是中药的缺点。但优点是治疗彻底,很少复发。由于中药和西药各有千秋,因此在治疗中应该中西结合,以中之长,补西之短,短期内尽早进行控制,长期目标是要根除病魔。

(二)精神病患者择医指南

对于患者家属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信医不信巫。在偏僻落后地区还有人对精神病这种现象疑神弄鬼,结果加重了病情,耽误了治病。世界上无神无鬼,只不过是病人失去了理智,只有用药才能治病;二是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和就医单位,很多患者家属治病心切,到处求医问药,结果倾家荡产也没治好病,做为家属来说应该冷静地分析比较一下治疗情况,甚至适当地掌握一点医学知识,这有利于患者得到更合理的治疗;三是对待患者要有耐心,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尤其是在患者犯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急躁,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去判断是非曲直,更不能对患者丧失信心,放弃治疗。事实上许多患 者正是由于家属的关爱和不懈努力,使他们获得了新生。因此,所有生活在痛苦与绝望之中的患者家属应该记住一句话:你们的耐心、恒心和信心最关键!

(三)健康快乐—预防精神病的良方

至于精神病的预防,说起来也简单,一是要有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俗话说“病由心生”,尤其精神病更是与个人的情绪、性格、处境等息息相关。要想预防精神病,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对子女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使孩子们过早地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从而精神崩溃,这就叫“欲速则不达”。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得这种病与此有极大关系。二是做人要有宽广的心胸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凡事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将自己的生活目标定得过高,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将功名利禄全抛下,踏踏实实做人,安安静静生活,做到知足常乐。三是如果发现自己有了不健康的心理,就要及早找心理医生或自己想办法调整一下,不要等严重到了精神病这一步才去医院。

(作者:王庭瑞,83岁,家传治疗精神病,现任石家庄市石家庄庭瑞中医康复医院顾问。咨询电话:0311-83616111)

摘自2002年1月8日《现代护理报》

为什么一个疗程必须是三个月?

(1)中药是一个作用于脏腑的间接治疗过程,调理阴阳,舒肝理气。据多数病案观察,服药三个月左右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睡眠、脾气性格会在不知不觉中好起来。而西药是抑制中枢神经的直接治疗,虽然服用后马上就见效,并未触及到患者的病根上。因此不要用西药的短暂疗效来要求中药。

(2)服一号丹是一个逐渐加量的过程。起始药量是从2-5粒起,每次药物循环增量一次,一般到第二个月药量才会加足。因此,在药量不足的情况下很难见到明显的效果。这种特殊服药方法好处是患者有了一个逐渐适应药物的过程,短处是治疗第一个月药量肯定不足,在服药的第一个月内疗效不会太明显。

(3)人的心理、性格、脾气、爱好、追求、素质、精神状态等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1、 每天免费举办体育、娱乐、卡拉OK、舞会、各种比赛等;

2、 每周举办免费心理咨询报告会(地点:二楼西头心理咨询报告厅);

3、 对疑难病患者主动进行专家会诊;

4、 住院3个月以上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向医务科申请更换大夫;

5、 院长接待日:每周二、五下午2:30-4:00(在一楼大厅);

6、 由有能力的陪床家属组成志愿工作者进行义务献爱心活动;

7、 由有思想、有才能的家属进行部分心理疏导工作;

8、 选举有管理特长的家属担任居委会主任;

9、 由患者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打分制和星级评选;

10、 编辑并免费赠送《心灵之窗》院刊。

患者出行须知

为了患者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特为准备带患者出门逛街、购物或旅游的家属建议如下:

1、 因大街或商场人多,容易发生人员丢失等问题,所以绝对禁止家属私自带患者出门,尤其是神志不清醒的患者,更不要出门;

2、 如果实在要带患者出门,请家属一定要当好监护人,尽心尽力看管好患者,不要光顾买东西而忘记了患者的安危。

3、 带患者出门以前可以到护理部领取《患者求助条》上面有本院的地址、电话和乘车路线,使患者在一旦出现问题时可以自救。

4、 在出门之前首先要经过主治大夫批准,然后到护理部填写《住院期间家属自带患者外出事故责任协议书》并领取出门证,然后才能由门岗登记和放行。回来后将出入证交门岗登记。

5、 因家属带患者出门已经脱离了本院的监控范围,家属对患者的行为和后果负有全部的责任。因此患者出门如果发生伤人毁物或丢失,本院不负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

痰浊,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那么若从现代科学、特别是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的角度分析,痰浊的本质是什么?亦即产生痰浊、发生痰病的现代机制如何?除精神病外,痰浊对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等有何关系?

免疫与痰浊的关系

人体的兔疫机能反应异常,都可在体内形成为害人体的痰浊,故免疫和“痰”密切相关,“痰”在免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在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及其活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都可从免疫细胞的结构、机能、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杀灭靶细胞等具体活动中,形成痰浊,而进一步引发其他相关性疾病。故必须在免疫系统的生理活动中,看到痰浊形成的因素,从而协调发挥其正常的机能活动,防止酿成痰浊的条件形成。其二,在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动异常中可能形成痰浊。前者,最典型的表现在细胞吞噬方面,后者,在特异性细胞兔疫中,最能说明痰浊生成的是肿瘤兔疫;在特异性的体液免疫 中,最能说明与痰浊有关的是 1gE 球蛋白。还有学者指出,免疫复合物,因其大小、性质、浓度的改变;或因机体的清除功能不佳,沉着于某些器官组织,则引起新的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细胞与痰浊的关系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形成的。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同样是通过固定的生化反应实现的。活细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质、糖和盐,还有能催化反应的酶。细胞任何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则其本身就会成为痰浊。任何生命活动中不正常主化反应的代谢产物、合成的物质都可能与中医的痰浊有关。细胞表面的结构和功能,几乎在所有的细胞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细胞表面的各种受体、酶的活性及通透性正常与否,是区别该细胞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甚至是否完全变成痰浊的重要标志。细胞表面结构,特别是质膜,在痰浊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质膜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运输、代谢调控、细胞识别及细胞膜受体方面。此外,细胞液的状态与功能如何,以及线粒体的作用、内膜系统及溶酶体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等,均关系到痰浊的发生。另外,细胞的自然衰老,也可使细胞功能减退,而逐步形成痰浊。总之,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可视为一种致病因素,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细胞是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它既与外界保持着协调一致的联系,又在内部“自成一统”,以其独特的结构、形态机能等,来完成生命所必须的物体代谢、发育、繁殖分裂、运动、联络、遗传和进化等基本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内外因素的影响,违背了这个规律都可能在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痰浊。

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的关系

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其特性的不稳定、成分的变化,影响其速度、流向、方式、程度和性质的改变,可能与“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有关。血小板的聚集性、粘附性和释放功能呈病理性改变时,就必然影响血液的正常流态;红细胞压积过高,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运行失常。由于血粘度增加,微循环亦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这是痰浊在血液流变中形成的结果。另外,当代的医疗实践,使许多医家注意到痰浊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实际上无论是高脂血症中的哪一型,一则直接增加血浆粘度,使脂质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中的轴流成分,导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致痰瘀互结。

微量元素与痰浊的关系

微量元素是人体酶的活性中心,并形成载体,将体内的常量元素运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参与维生素、激素的合成,以及核酸的代谢。微量元素不足和过多,均容易使机体产生痰浊。因许多微量元素是酶的激活剂或直接参与其代谢,这些元素的不足,常常促使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及一些载体的功能障碍,而致阴阳平衡失调。阳虚则气血运行无力,阴虚则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成痰。如:与缺碘有关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铁性贫血,以及被认为与钡过多有关的大骨节病等,都属此类。总之,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有害微量元素的不断积累,都与痰浊的发生相关。

淀粉样蛋白与痰浊

淀粉样蛋白的来源是降解后的免疫球蛋白( Ig ),当这种代谢产物在 组织中沉着时,病理学上会出现一些嗜伊红性的玻璃样元定形的细胞外物质,称为淀粉样变 性。从其形成原因、存在状态和临床表现看,淀粉样变性颇似中医“痰”或“痰湿”证。淀粉样变性,既可原发,也可继发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原发性多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代谢产物堆积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是继发于衰老。继发者,多见于慢性感染、慢性渍疡性病变、慢性骨髓炎、慢性脓肿、慢性肾盂:牙炎。在长期而连续的慢性抗原刺激下,机体细胞免疫低下而体液免疫亢进。过多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必然导致多量的 1g 的代谢产物,这是形成淀粉样蛋白的物质来源。淀粉样蛋白在于细胞外组织间隙中,多见于心肌、舌、胃肠和小血管壁的中层。这种物质一旦形成,即脱离生命状态,而成为“异物”,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阻滞细胞间的信息传导。这和中医所说的痰阻经络之中,防碍气血运行的理论不谋而合:淀粉样变性存在于心肌、胃肠道和舌等组织时,可见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症等,临床常表现出“脾气虚”的症状。一些慢性脓疡、慢性炎症,常常以“温阳化痰法”(诸如阳和汤等)取效,即是一例。

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与痰浊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中医所谓痰,即是较稠浊粘腻乃至胶凝的,多余地产生、累赘地存在的有害物质。其本质主要有五部分:①异常的糖类物质:包括异常的单糖及其衍生物、寡糖、多糖)和糖复合物;②过多、异常沉积的脂蛋白等脂类物质——但血浆脂蛋白也含有糖而实质上是糖脂蛋白,其实亦属糖复合物;③结核病之干酪样变物质——可能部分亦属脂蛋白类;④一些异常增殖的细胞、组织——也是具较多的异常糖类、糖复合物或与之有关的物质;⑤其他。这几个部分中,当以异常的糖类和糖复合物为首要。在不少疾病过程中产生和起作用的痰,不同程度地亦为异常糖蛋白,如慢性支气管炎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粥样硬化、卵巢囊肿及其他各种囊肿,某些肿瘤(特别是粘液瘤)、粘液性水肿、带下症、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等。另外推测癫痫,特别是神经分裂症(如吐或泻下之痰浊、顽痰)等病,似乎是因异常糖复方合物产生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脑的代谢及功能。 与此学说有关,邹世洁在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脾虚——痰湿—— 粘液”关系的假说。认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细胞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是脾虚有形痰湿证的病理实质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导致粘液功能(如保护粘膜)的异常,成为脾气虚证的重要发生机理。上述关系的假说,从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的性质。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有粘液细胞型、细胞外衣型、细胞外问质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粘液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而其病理性改变不仅导致其作用异常,更反映了其相关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及其它指标如酶、血型物质的变化。这一假说可概括机体不同部位病变的共同病理变化,符合这些病变的脾气虚异病同证的诊断。

脂代谢与痰浊的关系

血脂(即血浆脂质)本是人体正常生命物质之一,当血脂浓度超过高限时便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实际可视为痰证,而血浆脂质即是“微观之痰”。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油脂和卵黄。所以多进荤食、卵黄之类,是造成此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医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浊。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高,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将增高,而中医学则认为年老气衰,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津液凝聚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景岳全书》)高脂血症早期可无症状,有些人只表现为形体肥胖,但实际上已发生内在病变,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迟缓,动脉壁因脂质沉着而变性,到后期则影响心、脑等出现一系列病变。 综上所述,痰浊的本质,总体说来是指那些在人体生理过程或病理变化过程中,应当排出体外,而未排出,从而在体内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以及虽属正常范畴、但过量 蓄积的物质,痰属有形的客观存在,当勿容置疑,但之所以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说法,主要是基于感官认知能力的限制。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探讨并揭示某些“微观之痰”的本质,并不是不可能的。

二、痰病辨证标准和诊断研究

痰证宏观辨证的计量化研究

建立痰证的辨证标准,是深入研究痰证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证以后痰证研究结果具备科 学性、实用性的必要条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方永奇等,曾对痰证作过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对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及其与人体衰老的关系,与血瘀的关系,作过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痰证理论及其致病特点,对多个系统疾 病痰证进行了多指标同步观察,并应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痰证的计量化和规范化。研究过程中,将 566 例患者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经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症状体征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痰证宏观辨证的方程式。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

Ⅰ.资料与方法: 566 例患者为该院内科住院病人及心血管专家门诊病人。其中,冠心病 154 例,中凤 48 例,糖尿病 68 例,慢性肾病 47 例,类风湿 12 例,慢性肺气肿 49 例,肺心病 9 例,慢性胃炎 69 例,心律失常 39 例,有高血压者 247 例,有动脉硬化症者 295 例,有高脂血症者 379 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确诊。男性 306 例,女性 260 例,年龄叨~ 84 岁,平均 53 . 5 岁,标准差 11 . 2 岁。痰病初步辨证标准,参考“冠心病中医分型试行标准”及《中医诊断学、( 1984 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对痰证的传统辨证方法,将上述病例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即凡具备咯痰、胸闷、恶心、舌苔腻或脉滑者,辨为痰证,其余病例为非痰证。研究方法依中医辨证理论及其致病特点,设计了包含有 58 项症状体征的观察表,经研究确定调查方法和项目,由专人负责观察病人和填写登记表。脉象中滑脉的判断参考脉图仪的检查结果。其判断标准为:脉图呈双峰波,主波高陡而狭,升支和降支斜率较大;重搏前波不显现;降中狭低;重搏波较明显。将所有病例资料输入 486 微机进行卡方检验,再将有意义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

Ⅱ结果: a.566 例中,痰证 298 例,非痰证 268 例,痰证病人略多于非痰证病人;痰证组中男性 181 例,女性 117 例;非痰证组中男性 125 例,女性 143 例。两组性别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P ( 0 . 001 。可见痰证多见于男性。痰证组年龄( 55 . 3(10 . 5 岁 ) 大于非痰证组年龄( 51.4(11 . 6 岁 ) , p ( 0 . 01 ) b .将痰证组病人的症状、体征频数与非痰证组比较,观察到胸闷等 38 项指标在两组问有显著差别。提示这些指标的出现与否,可能对痰证和非痰证具有鉴别诊断意义,除去舌淡、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因这 4 项在非痰证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痰证组),其余 34 项指标可能是痰证区别于非痰证的一组较有意义的症状和体征。 C. 痰证宏观 辨证的判别函数: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上述有意义的 34 项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 10 个指标,得出判别函数式。经检验,此判别函数,敏感度为 0.923 ,特异度为 0.929 ,准确度为 0.926 。可见,此判别函数具有满意的判别效果。依据痰证宏观辨证的判别方程式,方永奇等拟定了如下痰证宏观辨证标准:主要条件:①咯痰,②喉中痰鸣,③舌苔腻,④脉滑;次要条件:①嗜睡,②胸腹痞闷,③肥胖,④口干不饮,⑤恶心呕吐,③口眼歪斜。辨证标准:符合下列任何 1 项时,即可辨为痰证(从宏观辨证判别式计算得出):①具备主要条件 2 项;②舌苔腻加次要条件 1 项;③咯痰加次要条件 2 项;④喉中痰鸣或脉滑加次要条件 3 项;⑤具备次要条件 4 项。方永奇氏等认为,证候是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用的综合反应,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等的有机组合,因此,研究“证”的本质及其诊断等,必须采用多指标同步观察,并进行多元分析,才能揭示其内在联系,探索各指标对证候的量的关系,促进中医辨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此项研究,应用逐步判别分析,从有意义的指标中进一步筛选出的上述指标,是痰证最精确和相关性最大的指标。由于逐步判别法具有使信息的平均损失最少的特点。因而这些指标也最具有代表性。本标准主要适应于内科病,而其他各科疾病的辨证适应性如何 , 有待进一步观察。

(2) 广义痰病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在临床实践观察基础上,不少医家提出了有关痰证的宏观辨证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朱曾柏 教授,他经多年临床研究提出的“中医广义痰病诊断标准”。其中包括体症特点和症状特点两方面。

1 .体怔特点 1 )

久病不衰,病证自发自丸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2 )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 周围晦暗,其形如肿。 3 )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4 )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掌厚指短,手足作胀。 5 )厌油腻厚味,喜素 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时觉焦香异气扑鼻。 6 )单食腥荤肥腻食物后,即感额凉冷、便稀、或有恶寒、胃中泛恶之感。 7 )时时惊悸,神志恍惚;或时而抑郁不快,言苦恼事殊多,言出泪下;或时而亢奋多动,言多而显“雀跃”。 8 )舌体较正常人略显弛纵、胖大。 9 )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时消时显。 10 )舌面津津滑润,时时唾吐痰涎、水液,而难以自控(排除蛔虫症),特别(在安静环境(没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郁不乐时尤其难以控制。 11 )嗜睡和困吨。 12 )出汗。 13 )口渴饮水多,并有越喝越想喝之感。 14 )气候、季节变化,可引起体征明显或加重。

2 、症状特点

1 )头眩、头痛、头重, 2 )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3 )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4 )噎隔,呕吐痰涎。 5 )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心前区有压榨样闷痛,遇阴雨、寒冷季节上症加重。 6 )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7 )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8 )肢体某一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没有发现病变和阳性体征。 9 )溃疡、糜烂,滋水渗律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10 )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症状尤为明显。 11 )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 12 )口中碎痛,时好时发。 13 )胁下痞满肿大、闷痛。 14 )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轴裹痰涎。 15 )脉象可见滑、弦、沉、迟。热痰内盛,多见弦、滑;顽痰痼疾凝结于里,则现沉、迟之候。 朱曾柏教授认为,上述体征、症状方面的特点,是痰病、痰证以及某些“夹痰”之证经常出现的一种主要病态。由于患者所处地区、方域不同,工作性质以及年龄、性别、禀赋、嗜好等等不同,各有不同。因此,务必把体征和症状方面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结合起来辨证。 此外,对于痰病各种证候的症状和体征,诸多医家也有不少总结和论述,揭示了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病变的特点,对痰病的临床诊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临床研究与应用

1 .常见疑难重症从痰论治报道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不同疾病,但均属中医学“中风”的范 畴。 ①中风病危险因素及预防的医籍整理与研究 杨宝琴氏等 [6] 的报告提示,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主要危险因素,此外也与自然条件、宿疾有关。人体肥胖易患中风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虚痰湿,气虚影响血液运行,同时体内有痰湿也能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中风病。饮食不节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影响最大。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膏粱厚味,酿痰蕴热,热甚生风,故而引起中风,正所谓“仆击、偏枯,”少”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则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不仅可”以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内生痰热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且饱食酗酒,又能生热化火,助阳动风,是引发中凤病最常见的诱因。

②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症 61 例

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症,方药组成:生黄芪 30 克 、党参 15 克 、白 术 10 克 、丹参 30 克 、川芎 10 克 、赤芍 15 克 、当归 10 克 、葛根 30 克 、石菖蒲 10 克 、制南星 10 克 。结果: 61 例中,缓解 11 例;显效 32 例;好转 15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为 95 . 1 %。本组患者共 61 例,其中男 40 例,女 21 例;年龄最小 42 岁,最大 74 岁,平均 58 岁。有高血压史者 37 例,就诊时发现有高血压者 11 例。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者 28 例,头痛、口干口苦 18 例,言语謇涩、口角流涎者 6 例,心烦、夜眠多梦者 21 例,手指发麻、行走不稳者 8 例。舌、苔、脉象:舌质暗红衬紫、苔白腻或黄腻者 21 例,舌质淡红、苔白腻者 13 例;舌边尖红赤、苔中部黄腻者 27 例;脉象弦滑 22 例,细弦 34 例,细弱 5 例,电脑中风预报提示:急需防治者 12 例,需要防治者 49 例。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检验均异常者 12 例,部分异常者 49 例。治疗 15 天为 1 个疗程, 3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果: 61 例中,缓解 11 例(临床症状消失, 3 个月内无发作;电脑中风预报进入安全期,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中异常指标全部恢复正常),显效 32 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电脑中风预报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指标明显改善,接进正常范围)。好转 15 例(临床症状及电脑中风预报均有好转,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指标部分改善)。无效 3 例(临床症状元改善或继续加重,血液流变学检查异常指标元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 95 . 1 %。无效的 3 例均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中风。作者认为中风先兆症的发病原因,有“风、火、痰、气、瘀、虚”之说,而以痰、瘀为主。痰瘀交结,阻于脑络,复因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乃发中风,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是产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风先兆症发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临床症状存在。本文立法组方之义,在常法法瘀化痰基础上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益气之品,令气旺血行,津液归于正化而不致于变生痰浊、瘀血。益气活血化痰方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用经配伍特点。对于中风先兆症治疗效果显著,从而降低了中风的发病率。

③痰瘀互结与中风

“痰瘀互结”即所谓“痰夹瘀血”从理论上讲,是痰湿与瘀血的交织互结,是以痰湿瘀血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传变的一个阶段,是中风等疾病关键是两种病理产物、两种致病因素相互结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危害机体,变生百病。中风病,以年迈者多见,又以夜间发病居多。其原因,年迈者脾虚易生痰湿,气虚血运不畅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导致,同属于阴,均以停滞 为患,夜亦月阴主静,夜间阴盛之时,痰湿瘀血交织互结,阻滞经脉,蒙闭清窍,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风。临床表现多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失语,遍身麻木,头晕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腻或厚,脉弦或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象。其治疗大法,应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贯彻始终,治疗中又当谨守病机,详辨瘀血痰湿之孰重,或祛瘀为主,辅以化痰,或化痰为主,辅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气、调气、清热、熄风等)以断痰瘀之生路。

④涤痰活血肠治疗脑梗塞 42 例

选择确诊为中风者 62 例,其中治疗组 42 例,采用涤痰活血汤口服或鼻饲,其方药组成:制胆南 6 克 、制半夏 10 克 ,橘红 6 克 、茯苓 15 克 、枳实 6 克 、全桥萎 30 克 、生大黄 3 克 、红花 10 克 、丹参 15 克 、鸡血藤 10 克 。加减:若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加天麻、决明子、?莶草;腑实便秘者,大黄用量可增至 6 — 10 克 ,不效加芒硝(后下) 6 克 ;肝肾阴虚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贞子;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脉络宁注射 20mL 加入 5% 葡萄糖 500mL 静滴,每日 1 次。对照组 21 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0 mL 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 mL 静滴,每日 1 次。上述 2 组均为 20 天为一疗程,一般用 1 — 2 个疗程。 2 组均辅以常规使用 20% 甘露醇静滴以降低颅内压,并对高血压、合并感染等给予西药相应处理。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57.1 %,总有效率 95.2 %,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 P < 0 . 05 ,总有效率 P < 0 ; 01 。

⑤化瘀法痰通络法治疗中风 61 例

中风的病机是痰浊内蕴 , 瘀血阻络 , 它贯穿在中风病的先兆期、发作期、恢复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祛痰通络治法,对中风病 61 例进行了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61 例中风病中,男 40 例,女 21 例。最小年龄 47 岁,最大年龄 72 岁。 61 例中先兆期 4 例,发作期 13 例,恢复期 44 例。治疗方法:石菖蒲 10 克 、郁金 10 克 、天南星 12 克 、葛根 30 克 、天麻 12 克 、姜黄 10 克 、天竺黄 15 克 、礞石 20 克 、白附子 10 克 、红花 12 克 、丹参 30 克 、三棱 10 克 、莪术 10 克 、牛膝 10 克 。上方适用于中风病各期。辨证加减:若为虚寒证可加黄芪;若为实热证,南星易胆星,可加大黄;若为脑出血去三棱、莪术,可加三七粉;若为脑缺血去牛膝,可加川芎。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络功,对痰瘀交阻之中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据药理研究,上方诸药能抗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①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为治愈。先兆期 4 例,发作期 4 例,恢复期 14 例,治愈率为 36% 。②思维、语言恢复近于正常,上下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为好转。发作期 6 例,恢复期 30 例。好转率为 59% 。③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死亡为无效。发作期 3 例,无效率为 5% 。笔者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通络祛痰法则治疗中风病,尤其是缺血性脑中风,效果肯定。对中风先兆期和恢复期疗效更为满意。即使是出血性脑中风,适当用一些活血药并不加重出血症状的发展,反而能改善循环,有利于症状的改善、恢复。

⑥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 158 例疗效观察

治疗中风患者 158 例中,男性 92 例,女性 66 例。平均年龄为 61.48 岁。观察对象:均系中风急性期病例,均在发病 10 天以内入院。开始服中药治疗时间平均为 4.5 天。本组病例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分证标准划分证型。 159 例中,属中经者 120 例,占 75.9 %;中腑者 32 例,占 20.3 %;中脏者 6 例,占 3.8 %。西医诊断均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本组病例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 146 例,占 92.4 %。本组有合并症者共 98 例,其中糖尿病 20 例,占 20.4 %;冠心病 28 例,占 28.6 %;,心律失常者 12 例,占 12.2 %;肺部感染者 20 例,占 20.4 %;有其它合并症者 30 例。治疗方法:自订化痰通腑饮是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其方剂组成是:全瓜萎 30 ~ 40 克、胆星 6 ~ 10 克、生大黄 10 ~ 15 克(后下)、芒硝 10 ~ 15 克(分冲)。硝黄剂量一般掌握在 10 ~ 15 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 , 如:瓜萎、胆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人汤药中服,每服 30ml ~ 60m 1 ,日服 2 ~ 3 次。清开灵针剂 40ml 加 A 250ml5 %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 1 ~ 2 次。疗效标准:半身不遂基本恢复,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症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参加部分工作,属基本痊愈一 1 级;半身不遂明显恢复,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语奢涩等明显好转,属显效一 2 级;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语霆涩有好转,属有效一 3 级;半身不遂等症元变化,属无效一 4 级;病情加重或死亡属恶化一 5 级。 158 例中,治疗半月以内基本痊愈者 39 例,占 24.7 %;显效者 42 例,占 26 . 6 %;有效者 49 例,占 31 %;无效者 20 例,占 12.7 %;恶化者 8 例,占 5 %。总有效率为 82.3 %。显效率为 51 . 3 %。

⑦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对 308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 96 . 75 %,对照组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总有效率为 86.27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 )。治法方药:治疗组采用补肾法瘀化痰法,自拟方:天冬、龟版、枸杞子各 15 克 ,蕲蛇、益智仁各 6 克 ,水蛙、石富蒲、黄精、首乌、鳖甲、黄连各 10 克 、人参 3 克 、苏木、海藻、天竺黄各 9 克 ,水煎服,日二剂, 6 周为 1 疗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日 1 剂,连服 6 周后两组进行比较。两组病人均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辅助治疗。原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发病均以西药以对症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按全国中风病统一评定标准,满分为 28 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 18 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 4 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 10 分者;基本治愈,积分达 24 分以上者。治疗组显效以上 243 例,占 78 . 89 %,对照组显效以上 58 例,占 56 . 86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 0 . 01 )。本文采取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意在补肾以治虚,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络,祛邪可扶正。

⑧急性中风从痰论治八法

治疗中风八法,即: 1 )清热涤痰法。痰热上蒙清窍而神志恍榴,头脑不清、痰热阻络而肢体沉重,麻木废用,症见喉中痰鸣,舌苔黄厚而腻者,治以清热涤痰通络,方用涤痰汤加木瓜、连翘、忍冬藤;神志症状较明显者,或用星萎二陈汤送服万氏牛黄清心丸。必要时,可用白芥子、地龙、赤芍以通络。 2 )息风涤痰法。中风神昏重证,证见面赤唇红,牙关紧闭、上视强直、发热、痰声淮旋、双手握固,属于痰热上蒙清窍,治以清热熄风,涤痰开窍。常用鲜竹沥 50m 1 送服安宫牛黄九(或鼻饲),继以涤痰汤送服牛黄清心丸。此外牛黄醒脑注射液液阅有效验。 3 )逐寒法痰法。中风神昏实证而见面色青白,痰喘昏乱,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开关紧闭、两手握固者,当属寒痰实证,治以逐寒法痰开窍(温开)。习用姜 7X (生姜 30 克 捣烂加开水适量)送服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传统验方三生饮(生南星 30 克 、生附子 15 克 、生川乌 15 克 、木香 7 克 )煎汤灌下或可试用。 4 )涌痰醒脑法。中风实证,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脑法(适用于痰窒神昏、脉实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 5 克 ,消去黑皮,白矾 30 克 ,研极细为散,每次服 2 ~ 3 克,温开水调灌下或少许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呕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继续调治。 5 )通腑涤痰法。本法适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结,阳明腑实,内热阳图团,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滚痰丸、星篓承气汤等。治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6 )理气化痰法。上述诸法应用后,热势渐轻,而痰一时难以全消叱或初起:励气逆痰遏,上扰清窍,诸窍失灵的痰湿证。当以理气化痰为主,方如顺气导痰汤、星气二陈汤(天南星、木香、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7 )补肾法痰法。痰的生成关于肺、脾、肾三脏。而老年人尤以肾虚生痰为主,肾阴亏耗、相火的液成痰;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为痰。痰浊皆能随肝气所升而上蒙清阳,留滞舌本。症见神志病变,偏瘫、失语等。舌质缝苔厚者,当用滋阴涤痰法,方,口地黄饮子去桂枝、 金水六 君煎、加味温胆汤。肾气(阳)不足者,当补火生上,温肾以助膀胱气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肾气丸合二陈汤、地黄饮子、资寿解语汤。 8 )益气法痰法。中风偏瘫表现为气虚痰湿内盛者,证见偏瘫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胀或浮肿、纳谷食少、气短懒言、舌苔白腻、脉儒缓。治当益气化痰, 方选六 君子汤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温胆汤。

冠心病

冠心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标实责之于痰湿、瘀血和气滞;本虚则从心、肝、脾、肾论治,其说不一,主要是因为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和兼夹病证的不同。从总体上看,从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从活血化瘀治标者多,近年来痰瘀同治,或用利湿化痰散结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时,兼用行气之品。

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从体质的角度研究冠心病的发生,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调查的 265 例病人中,痰湿体质发生率为 58 . 5 %,兼夹瘀血表现者 76 . 2 %,兼夹气虚表现者占 85 . 3 %,兼夹肾虚表现者占 90 · 6 %,且痰湿体质兼夹上述表现者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兼夹上述表现者( P ( 0.01 )。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以 50 ~ 65 岁者居多,还调查了性别、体重、发胖年龄、体型改变因素、饮食习惯、抽烟史、遗传史、个性倾向与神经质水平,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因素。肥胖人痰湿体质之所以容易发生冠心病是有其内在病理基础的,通过采用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检测手段观察肥胖痰湿体质人的生理特点。结果发现:痰湿体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聚集率中的 Agg ( 5 )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问有统计学差异( P ( 0 . O :~ 0 . 01 )。反映痰湿体质者的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粘状态,其中全血粘度中的低切率值与血沉,痰湿体质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 0 . 01 )。痰是由津液流动失去常道,凝聚而成的。其性重浊粘滞,易于奎滞脉道;血浆是组成血液的液体成分,为脉中之津液,血浆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滞性增力”,使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压力增,,。这一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与中医对痰的理化认识是一致的。痰湿体质之人,其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状态,这是痰湿体质者内在的生理特征和物质基础的反应。这种内在特征决定了痰湿体质之人的发病特点和病变转归。所以不论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都提示痰湿体质之人易发冠心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痰湿内盛或兼夹痰湿之证。提示我们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应注意患者的体质分析,通过把握体质进而了解病变的发展规律,注意化痰法湿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改善患者的痰湿体质或痰湿兼夹体质,是冠心病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冠心病痰瘀证与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关系

冠心病痰瘀证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显著高于非痰瘀证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显著低于非痰瘀证型者,提示痰瘀证是以血浆成分增多、血细胞成分增加、高脂蛋白血症为主要特点、此与非痰瘀证型冠心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有相似之处,但程度较为严重。此外,痰瘀证型的红细胞压积较健康人明显升高,而与非痰瘀证型相比却元显著差异,提示痰瘀证型的血粘度升高,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压积升高所致。上述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粘度增加,使血液在流动过程中不能按原来的路线、方式、速度运行,迫使津液离开常道;同时,由于血液粘度的增加,微循环也发生障碍,这应归属于痰瘀的范畴。另外,高脂血症一则可直接增加血浆粘度,使血脂沉于血管壁上而形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 用于轴流成分(血细胞、血小板等),尤其是胆固醇能使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低下,而不能顺利通过微循环,直接形成微小血栓,导致血瘀证,但从津液未能循常道而被释出而言,这也是痰浊的结果。这样痰浊与瘀血互结,互为因果,形成了痰瘀之证。本项研究不但表明血 粘度增高,高脂血症在冠心病痰瘀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验证了中医学“痰瘀相关”的理论。

益气除痰方治疗冠心病 52 例疗效观察

益气除痰方是根据著名老中医 邓铁涛 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经验而拟定,该方以《千盎》温胆汤加减为基础,主用于冠心病气虚痰浊证之治疗。方药: 党参 18 克 ,五爪龙 n 克、法夏 10 克 、橘红 6 克 、竹茹 10 克 、枳实 6 克 、白术 15 克 、茯苓 15 克 、山碴 15 克 、甘草 5 克 。 每日 1 剂,水煎取 200m 1 ,分 2 次温服。治疗期间,心绞痛不易控制者,可临时给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一律停用。临床观察结果,应用益气除痰方加减治疗冠心病,其心绞痛症状与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 79 %和 44.1 %。一般用药后 1 至 2 周,心绞涌症状即可缓解, 4 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病人心肌缺血心电图可恢复正常。胸闷气短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有效率为 86.5 %,表明本方加减有缓解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作用。从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看,痰浊型、痰瘀型与非痰浊型三型病人的症状和心电图的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性,表明本方对各型病人均有一定的疗效。冠心病是以正气内虚、心阳不足为内在因素,痰浊和瘀血则是导致冠心病发展的两个重要病理基础,本组病例虚证 45 例,占 86.5 %,标实证 38 例,占 73.1 %,且以痰浊和瘀血居多,与冠心病 的病机特点相符,故治疗上,本虚当重用以补气,标实则当化痰通瘀。邓老认为,遁阳必用益 气阳气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补气即所以通阳。而治痰则必先理脾,即所谓“治痰不理脾,非 其治也”(《医宗必读》)。理脾之涵义有二:一即调脾气、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调脾气、运枢机,以通津液之路。所以,邓老在治疗上主张益气除痰,而在用方上常以温朋汤加减化裁,这提示,补气除痰可以法瘀通脉,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肌缺血状况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

著名中医专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