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鼻药疗法 瑶医疗法之一
更新时间:2012-03-26 13:49:37

鼻药疗法是指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如散、丸、锭、糊、膏、吸入剂等)作用于鼻腔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药物作用部位仅局限于鼻腔,而不包括鼻腔以外的其他部位,

鼻药疗法是瑶医学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代史、志书中多有散在记载,并在古越族中流传,只不过当时称之为“鼻饮”。周去非《岭南代答卷十》对“鼻饮”的方法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邕州溪峒及钦州屯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饮时必口噍鱼酢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缴。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肺,莫若此也”。此记载既指出了鼻饮广泛的流传地区——“邕州溪峒及饮州屯落”,这也正是瑶族聚居地区;同时记述了鼻饮液的配制法、饮服法;并特别指出了鼻饮具有的医疗价值——“凉脑愉膈,莫若此也”,说明了鼻饮在瑶族地区长期相习流传的原因。广西炎热多雨,湿热地气和植物腐臭之气混合成为瘴毒,“历代号为瘴多”,这里的土著民族为了生存繁衍,势必要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抵御瘴气和防暑降温的方法。鼻饮这种奇特的卫生民俗,由瑶族先民所创造,为民间瑶医广泛采用,是一种主要针对瘴疾和中暑的防治方法。虽然它曾被某些文人流官视为愚俗,但其医疗价值则是不可忽视的,它包含了物理降温和粘膜给药等科学因素。至今瑶医使用的洗鼻及雾化法,对鼻病、喉病、呼吸系统病症均有一定疗效。究其源流,与古代的“鼻饮”不无联系。

塞鼻法

塞鼻法是将药物研细,加赋形剂或做成栓子,或将药末以纱布或薄棉包裹,或将药物制成药液,以棉球蘸湿,塞入鼻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亦称为纳鼻法。药物塞鼻具有祛邪杀虫,化痰散结、止血消肿的功效。主要应用于头部、鼻部疾患,亦可治疗疟疾、黄疸、乳房等病变。

【操作方法】

(1)将药物制成粉剂,用纱布或绵包裹,塞入鼻腔内,定期更换。

(2)将粉剂药物加入赋形剂(如蜜、脂、胆汁、醋、姜汁、水等),加工成小丸状。每次一丸,塞入鼻内。

(3)生药经揉、削、捣等加工后,做成小团状,塞入鼻腔。

(4)以棉球或纸捻蘸药粉、药膏、药液塞入鼻腔中。

【临床应用】

(1)疫毒

牡丹皮1.5克,炙皂荚1.5克,细辛、干姜、附子各0.9克,肉桂0.6克,珍珠1.2克,踯躅1.2克。上药捣筛为散。此方可用于感受疫疠、瘴气、温毒者, 初觉头项强几几,即以纱布包上药塞鼻中。

(2)黄疸

瓜蒂、秫米、赤小豆各14枚,共为细末,制丸如豆大。病重者两鼻孔各塞1丸。须臾,鼻中或口中当出黄汁,是为佳兆。病轻者塞一侧鼻孔即可。

(3)乳痈

生半夏3~6克,葱白2~3根,共捣作丸塞鼻,患左塞右,患右塞左,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用于急性乳腺炎初起。

(4)小儿疳证

白矾灰、藜芦、黄连各0.3克,丁香20枚,田父1枚,赤小豆100粒,麝香3克,淀粉3克。上药捣细为散,入麝香同研令匀,于小儿睡眠时,以粳米大上药纳入鼻中。

(5)喉闭、喉风

龙脑0.3克,丹砂3克,芒硝15克,麝香1.5克。上药研为细末,用鲤鱼胆汁和丸如绿豆大,两鼻孔各纳入1丸,用以治缠喉风。

(6)目生云翳

牛蒡子叶、石菖蒲、皂角叶、水皂角根、笔筒草各适量。共捣烂,布包塞鼻中。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以保证使用安全,对小儿患者用之宜慎。

(2)塞鼻剂大小要适中,药物栓子不可过小,以免不慎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3)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直接接触鼻腔黏膜,以免造成损伤。使用时,应在外面裹以消毒棉花。塞鼻后局部出现刺激反应者,立即把塞鼻剂取出。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