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发泡药罐疗法 瑶医疗法之一
更新时间:2012-03-26 13:49:38

发泡药罐疗法是广西桂北瑶族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治病方法,是瑶族外治的精华。瑶医发泡药罐疗法,是广西瑶族在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民间外治疗法,这种疗法的运用为广西瑶民的生长繁衍,为瑶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份丰硕的民族文化遗产。

发泡药罐疗法属拔罐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曾任广西勾漏令(现北流县)的葛洪,在其所著《肘后方》中,总结了广西壮瑶等民族民间各种角法,并记载于《肘后方》中,至今北流县仍有葛仙翁丹灶遗址,为广西各民族开展角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地理环境上看,广西地处南疆,自然环境特殊,阴湿多雨,脚气、风湿、身重等常见发生,特别是广西桂北山区更为突出。故此,广西桂北瑶族先民在与疾病长期的斗争中,充分利用地道药材与瑶山多竹的特点,创造出一套简便、灵验、效捷的瑶医发泡药罐疗法。

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发泡药罐疗法靠心传口授而流传下来,故这种疗法的起源已无法考证。至于拔罐疗法,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千余年历史,但早期仅是单纯拔罐法,并仅用于外科治疗疮疡时,吸血排脓、其作用原理普遍认为是一种吸拔作用。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拔罐疗法无论在罐具、方法、药用等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其作用原理为:拔罐时造成一种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局部产生瘀血,并产生自家溶血现象,部分红血球、白血球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了,并通过点刺放出,从而达到良性刺激作用,同时,在吸拔过程中,部分药液通过局部皮肤吸收,加上热熏作用,使局部穴位血管得到扩张,血循环加快,改变周末血管充血状态,神态得到调节,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血管壁渗透性增强,增强了机体抗病能力和耐受力。因此,具有祛风祛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消肿散结等功效,外加瑶药外敷发泡及瑶药熏洗,局部刺激皮肤,使得部分体液渗出,从而又达到了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适应范围】

瑶医发泡药罐疗法适应症较广,常用于风湿痹症,跌打肿痛、丹毒痈疽,亦可用于部分内科疾患。

【操作方法】

1、罐具准备:罐用金竹、坚固无损、正直、口径在1.5cm~3cm之间,长约8cm左右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厚薄适中,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

2、药物准备:发泡药用有刺激性的了哥王根皮30克,合米粥适量压饼而成块,直径1cm~2cm间不等。煮罐药用地道药材为主,主要以活血祛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药组成,虎骨一块、狗胫骨一块、麻骨风30克、大小钻30克、穿破石30克、松节30克、透骨消30克、九节风30克、铜钻30克、铁钻30克、风见散30克等,临床还可辨证加减。

3、将要施术部位洗净,用发泡药饼隔纱布敷贴患处(取穴原则以阿是穴为主),半小时后取下,视其发泡部位,用消毒针点刺放出泡内液(当地瑶医用瓷片),然后取出用瑶药浸煮的药罐、用净水珠后,趁热迅速扣盖在发泡部位的皮肤上,约10分钟后,取下药罐,用消毒巾除净渗出液,后用药水熏洗患处约半小时。

【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部位为宜。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易导致竹罐吸附不稳而脱落。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和范围大小选择不同的发泡药和竹罐,操作要迅速、准确。

(3)药罐取出时,要甩净水珠,以免烫伤皮肤,在点刺水泡时,创口不要太大。必要时可擦上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4)有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直接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

医、药结合瑶医用药大多就地取材,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草药的习俗。经过长期的实践,瑶医将药物分为4大类:消炎解毒、利水消肿的凉药,如竹叶伸筋、铁马鞭等;解除表证治疗疳积病的表药,如泽兰、甜酿草等;驱逐寒湿活血的暖药,如满山香、石龙藤等;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和打胎的打药,如竹叶老根等。瑶医最常用的瑶药制剂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共104种民族瑶药材。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