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蒙药的种类和分类特点 以植物药为主
更新时间:2012-03-26 13:50:00

蒙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为蒙医所常用。其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且以植物药为主。1历史悠久

蒙医学最早有记载的医著,算是中医名著《索问·异法方宜论》了,其中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病,其治宜灸,故炙芮者亦从北方来。”这里的北方,即包括古代蒙古族人民聚居的蒙古高原在内。说明灸芮疗法可能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常用的治病方法。公元758年,西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里,也有“蒙古灸”的记载。在《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一书中提及“蒙古放血疗法”,这些情况也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以前,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医疗经验和药物知识。

2独特的传统理论

蒙药同中药有相似之处,蒙药有两力、新三味、五元、六味、八性、十七效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用不同的配伍方法与组成“三素”的二十个特性相克或相扶“三素”,以达到治疗目的。

蒙医以“三素”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三素”:即“赫依”、“协日”、“巴达干”。“赫依”相似于中医的“气”和“风”,认为是推动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渊源;“协日”相似于中医的“火”和“热”,是推动脏腑及七种精华(食物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子)进行机能活动的热能和物质基础;“巴达干”相似于中医的“土”、“水”和“湿”,是人体消化食物调节体液机能和内分泌物质的能源。“五元”:蒙医认为世上物质虽包罗万象,但均由五个元素(地、水、火、风、空)而合成。“六味”:药物的味道是由五元在物体形成或植物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复杂作用形成的,概括起来有6种,即甘、酸、咸、苦、辛、涩等六味。“新三味”:六味在体内转化大致有三种,称之为“新三味”,甘与咸味转化后为甘味;酸味转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三味转化后为苦味。“八性”:蒙药的性质分为重、轻、腻、糙、寒、热、钝、锐等八种,具有调节病因所致的异常状态,使之趋于平衡的作用。“十七效”:蒙药有沉、轻、寒、热、钝、锐、油、湿、坚、浮糙、稀、燥、软、粘、凉、温十七效。“两力”:将所有药归纳为热力药与寒力药两大类。临床应用时热症用寒力药治之,寒症以热力药治之。六味、八性、十效、两力又与“三素”相呼应。蒙医根据药物的寒热两性,派生出8种药性能,最后又发展成为药物的17种功能。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17种药物功能去克制疾病的20种基本性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使患者康复。

早期的蒙药品种数量少,分类均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即:“按药物的来源、属性分类,按功效分类和按药味分类。”现今随着蒙医药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药品种逐年增多,蒙药数量成倍增加,蒙药的分类方法也得以改进和更新。蒙药的近代分类采用按药用部位来分,按科属来分或按药物效用来分类。纵观历代蒙医药著作的记载。18世纪,蒙古族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共收录蒙药801种,按药物的来源和属性共分了13大类。伊希巴拉珠尔著的另一部《甘露点滴》分了7大类。19世纪,著名蒙医学家罗布桑苏勒和木编著的《认药学》共收录药678种,分了4大卷。著名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所著的《蒙药正典》共收录了879种蒙药,分了8大类。进入20世纪编著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共收录蒙药442种,按药物效用分了17大类。《内蒙古药材标准》共收了322种蒙药,按药用部分分了8大类。从占布拉道尔吉的《蒙药正典》亦可见,共收录的879种蒙药中,植物药约占62%,动物药约占17%,矿物药约占21%。《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已收录的322种蒙药中,植物药222种,动物药40种,矿物药42种,其他类17种,植物药占总数的69%。从以上足以看出蒙药取材广泛,是以植物药为主的。

据有关文献统计,目前蒙药的品种已多达2200余种,较为常用的药为1342种。其中属于植物种子、果实类54种,花类83种,根及根茎类231种,全草类256种,茎、叶类54种,皮类30种,其他动物类260种,矿石类98种。这些传统蒙药被沿用至今,疗效确切而可靠,久用而不衰。蒙医基本理论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等。“希拉”有火热之意。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