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祛风散邪法 瑶医疗法之一
更新时间:2012-03-26 13:50:18

通过祛除停留在肌表、经络、肌肉、关节等处的外感风邪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瑶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尤善用风药。有“七十二风”之说。风邪上犯头面则头痛,或口眼歪斜;从外侵犯皮毛,则恶风发热,或为风疹;入侵手足经络,肌肉筋脉,则手足痹痛,伸屈不利;风邪入侵脏腑,或为泄泻,或为燥结,或为气血郁结等。因此,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

(一)疏风散邪

应用于风邪上窜头面所致头痛目赤肿痛,眉棱骨痛,以及口眼歪斜等病症,风性轻扬、“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面诸疾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常见,需用轻清疏散之品。若属寒者,可用千条风(小毛蒌)、狗达耳(细辛)、上山风(高山龙),土防风等温散风邪药;属热者,可用野菠萝、慢惊风、路边菊、蔓荆子等凉散风邪药。临证之际,尚需根据经脉循行,和气血盛衰的情况,配用瑶药引经药。以头痛为例:头痛属上部太阳者,脑后上至巅顶部疼痛,其痛连颈项,可配大小钻、羌活;属阳明者,痛在额前,牵连目珠,可配山白芷、刺鸭脚、鸡爪风;属少阳者,痛在头部两侧,可配上山虎、天麻、路边青;属厥阴者,痛在巅顶,可配蒿苯、三叉苦、通城虎等。

(二)发汗解表

适用于风邪侵犯体表引起的发热、恶寒或伴咳嗽、咽痛、头痛、肢体酸楚表症,风邪很少单独伤人,往往兼其他病邪,一起侵犯人体,挟寒者为风寒,挟热者为风热。其治疗瑶医取祛风辛散之药,开毛窍,达腠理,发其汗,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风寒外袭 ,常选用毛冬青、麻骨风、两面针、人字草、防风、羌活等发散风寒药;外感风热者,常选用天罗藤、野菠萝、黑节风(山薄荷)、过墙风(臭牡丹)、荆芥等疏散风热药。

(三)消风止痒

适用于风邪郁滞而出现风疹瘙痒者,痒自风来,故常用麻风草、苦李根、急惊风、荆芥、南蛇刺等,以祛风邪。若兼湿热相搏者,宜配熊胆木、海桐皮、金线风、扛板归、炮桐木、苦参、滑石等清热利湿药。夹有瘀热者,当用牡丹皮、白金果榄、藤黄连、马鞭草、野芥兰、蒲公英、赤芍等凉血药。阴血耗伤者,应配九股牛、生地、吊水莲、何首乌、五指牛奶、盘龙参等补阴养血药。

(四)窜透开痹

用于久治不愈之痹症,久痛入络、络脉凝瘀,则筋脉挛痛,屈伸不利,宜在疗痹剂中佐以辛散窜透之品,如透骨消、红蓖麻、过山风、五味风、威灵仙、九牛入石、小凉伞、伸筋草、马钱子等。或用虫类药,如蟑螂、全蝎、土鳖虫、地龙、穿山甲、蜂房、蜈蚣、蚂蚁、乌梢蛇等。

(五)祛风胜湿

适用于风湿痹症。其病是风、寒、湿之邪侵犯人体而成。当先用温散风邪之药,如吹风散、上山虎、枫寄生、三块瓦、独脚风、九节风、金钢根、爬墙虎等。前师有“风能胜湿”之言,并喻为“如物之湿,风邪在肌表者,无论轻重,当以猛峻之剂急祛其病,当配小发散、十八症、走马胎、一身暖、半风荷、稀莶草、藁本、土防风、忍冬藤、黄芪、鸡肠风、牛耳风、红药等益气养血之药,此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之法。

(六)升举清阳

适用于清阳下陷,脾不运湿引起的泄泻等病症。下陷者宜用风药升之,故需选用砂仁草、沉杉木、高山风、慢惊风、毛算盘、羌活、防风、山苍子根等风药以升举清阳,使湿浊自降。但泄泻有偏虚偏实之别,应分别对待。治气虚下陷,脾被湿困者,当配补气升阳之五爪金龙,吊水莲、黄芪、鸡屎藤、牛大力等;治湿困中焦、浊气不降者,当配燥湿健脾之药饿蚂蝗、古椒亮、苍术、茯苓等。

(七)辛润散风

用于风燥证,风与燥相结合,侵犯人体引起的病症称为风燥证。盖风和则血裕,风淫则血燥,故配方用药时既要逐邪,又要润燥补阴,这样才能达到血和风去的目的。当选用兼有滋润作用的风药,如牛膝、秦皮、蚂蝗七、木茯苓、牛大力、防风等,以辛润散风。若治热盛血燥者,可配清热养血之水浸木、水蚕根、虎杖、白狗肠、当归、元参、生地等。

(八)驱风解痉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