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土家族医学治疗方法
更新时间:2012-03-26 13:50:28

治疗

土家医的临床治疗方法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非药物疗法;或分为内治法或外治法。土家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独特,简便廉易,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现将常用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土家医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其用药总的原则是: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亏则补之,余则泻之;阻则通之,肿则消之;惊则镇之,湿则祛之。在临床具体应用上可视其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治法。

汗法 汗法是开通汗窍,驱逐瘟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驱逐入侵在肌肤的病气,如寒、湿。适用外感疾病、水蛊胀或疮疡、流痰疾症的早期,以及出水痘未透的阶段。汗法又分三类:热发,用热性药物治疗表寒证;寒发,用冷凉药物治疗表热证;补发,对体质虚弱,又感病气者,即在应用温、寒药物发汗时,适当用一些补气血的药物,使之既无损元气,又达到驱除病气的作用。

泻法 该法是驱逐体内结滞,通泄二便的一种治法。具有排除滞积和恢复机体功能的作用。泻法主要用于病气在肚肠,大便秘结,以及三元脏器的水结、食滞或瘀血、虫积等症。

赶法 是祛除体内湿气、风气、气滞、血瘀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用于祛除风寒湿气,疏通筋脉骨节气血,调畅胃肠气机。

止法 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制止出血、遗尿、遗精、崩带、汗出不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 是通过药物来滋补人体气血精,或补益三元脏器虚损的一种治法。它主要用于一切虚证。补法,又分补气、补血、补精三大类,以及根据病情选用平补、缓补、急补等不同方法。补气法,适用于神倦无力,少气懒言,虚汗,脉虚等气症。补血法,适用于头晕目眩,心慌,健忘失眠,面色苍白,唇爪无华,舌淡,脉细等血虚证。补精法,适用于头晕目眩,腰痛,膝软,遗精,阳痿,脉弱等精虚症。

温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温暖三元脏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泻清冷的内寒症。

清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除三元脏器火毒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高热烦渴,目赤舌红,口苦溺黄,脉快等内火证及疮疱癀等火毒证。

(二)外治法

1.拔罐疗法

拔罐又叫打火罐或扯火罐,是民间最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外治法。拔罐是借助于热力或烧去罐中的空气,造成罐内负压而吸附于皮肤,达到赶气、散血、消肿、赶风、散寒作用。

本法一般用于急性扭伤、挺伤、瘀肿、腰痛、骨节疼痛、寒咳,或因寒湿而致的肚子痛、头痛、毒蛇咬伤、奶痛等。有些疾病不宜采用本法,如皮肤破溃发炎;小儿抽筋、水肿痛、气血亏损之体;怀孕及有内脏病患等。

2.麝针疗法

麝针是用香獐(香子)的挡门牙,捕时叩掉牙(牙长约1.5至2.5寸,呈半圆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锐,齿内有骨髓填满),挑出骨髓,从根部放入0.2至0.6克麝香,然后将根部用红纸扎紧,再用银制盖封闭,把前端磨锐些即成麝针。

使用范围:土家医以此针代替刀针,用以穿脓疱、疖肿、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发炎。疱疖痛肿、流痰在成脓后要切开排脓,这时可用麝针刺破,使脓血排出,可稍加挤压,脓出病愈、关节扭伤或撞伤,有肿胀瘀血疼痛的用麝针在肿胀处快速刺几下,使之出少量血,肿胀疼痛可慢慢消除,有的在刺处加用拔罐治疗可愈;用麝针治疗疱疖疔疮初起,在患处中间部位扎刺几下,使初起之痈肿疮疖自行消散。还可用麝针治疗急症暴症,如突然晕死过去,即刺人中、涌泉、劳宫等穴;伤寒头痛刺百合、太阳、风池、印堂等穴。麝针佩带在身上可避瘟气,不生疱疮。

麝针是土家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针有芳香化浊,通筋脉,行气滞,散瘀血而达到消肿止痛败毒的目的。麝针有堕胎的作用,孕妇慎用。火气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

3.火功疗法

火功疗法也是土家族民间医生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作用快,疗效满意,独具一格,深受患者欢迎。

使用方法:令病人显露患部,将浸泡好的药酒倒入碗中,药量根据病情而定,少则50毫升,多则200毫升,用火烧燃碗中之药酒,这时医生用右手伸入药碗中取出酒火,速将手中之火焰在患部及周围烫、摸、揉、拍、打,并以左手助之。反复取火烫、摸、揉、拍、打约15分钟左右,每日1次,患者治疗1次后就感患部舒适轻快,疼痛减轻。一般用1~2次可见到明显效果。若不间断用3~7次,轻者可痊愈,重者1~3年不复发。

本疗法以治疗风气病为主。适用于风湿麻木、骨风、骨节风、寒气内停、半边风等。

本疗法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给皮肤直接加温,使汗窍舒张松开,使药物经皮肤毛孔透达病处,再加上揉、烫、拍、打能使局部风寒湿气走散,达到行血气,舒筋止痛之功。

4.扑灰碗

扑灰碗是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烫熨疗效。常用于伤寒而致的肚子痛、肚子胀、解稀大便、妇女小肚子痛、肢体冷痛等病症。

用瓷碗1个,盛1平碗约70度左右的灶中或火坑中的柴灰末,再用一条比碗宽的湿毛巾,盖在灰碗上面,将碗口倒扑过来,包好碗口,把毛巾角打上结即为灰碗。令患者平卧或仰卧,将碗置于患者腹部,医生持碗将患者从上肚子至小肚子从左到右来回推动,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干了可再换1次,继续用,1天1~2次。

此法要特别注意温度,温度太高,烫伤皮肤,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注意毛巾要捆紧,不要让柴灰末漏到肚皮上。发烧、皮肤发炎、火气重、肿胀的患者不适宜本疗法。小儿出疹子不能用。

本疗法的作用机理,一是借助于热灰在体表烫熨,使人体表或肚子里的寒气,在热度的影响下从表面而散;二是热灰本身有祛寒之功,加上毛巾的热气从毛孔面入人体内达到赶气、消气、散气、止痛之功。

5.放痧(附拍痧、提痧)

放痧又叫刮痧,是本地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常用于伤寒受凉、落枕、昏倒、肚子痛、呕吐、屙肚子、头痛、出鼻血、发烧等病症。

放痧是一种物理刺激疗法。医生用物刮患者病位,疏通筋脉气血、祛除病气。如伤寒受凉首先从人体背部或头部而入肌体,这时在背部刮“介”字达到疏通全身筋脉,使风寒无安身之地,从肌表而解。

刮痧选用的物品必须边缘光滑,否则易局部刮伤。放痧要注意轻重,轻了达不到治疗效果,重了肌肤刮伤,易致发炎。在刮痧时要根据病症而选用不同的药,寒症蘸热桐油或姜汁刮;热症用酒或盐刮。刮后忌风寒,忌房事。

附:拍痧,用于夏天酷热暴晒所致的鼻血。方法是医者用井水或泉水(有凉感)打湿手后,拍打病人后颈窝、前额、足弯、倒拐子处,每处拍打数次,可当即止血。亦有用于小儿吃饭或喝水不慎而呛着,用于拍胸部可使异物咯出。

提痧:用于伤寒受惊、隔食、肚子痛等。方法是医者右手拇食二指挟住病者的某处皮肤或筋膜用力向上提拿数次,使提拿处充血变红为宜。如受凉后咳,头痛,流清鼻涕,提前额部、鼻根等处,可止痛祛寒气;又如小儿噎食、打呃,提颈前面及心窝子下;有肚子痛提背部两侧板筋、隔筋。

6.鸡胸疗法

取1只1斤重的雄鸡,剖开肚子,去掉内脏,将事先预备好的药粉,撒在鸡肚子内,趁热贴敷于患者胸部,半小时即可、如病未减轻,过4至8小时再贴1次。

药物为雄黄10克,冰片10克,石膏50克,金银花430克,(焙干),麝香3分。上药研细末备用。

本疗法治心跳无力(心衰)、气闷,亦可治疗高烧患者。

热鸡加上药物速贴于胸前,一是借助于鸡的热度与药物的作用,将体内毒气吸于鸡身上,二是药物有退火、通筋脉之功,贴敷后高烧退下,心跳正常,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因毒气或高烧而致的心跳无力、气短、胸闷,用鸡胸疗法后效果不显著,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使用后的鸡不能吃,要埋掉或烧掉。

7.发泡疗法

发泡疗法是用某种刺激性药物,放在肢体的某一部位,而致起泡,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药物:毛茛、大蒜、野棉花、仙人掌、筋麻、半截烂等药。

使用方法:将几种或一种药适量捣烂,贴敷在患者内关穴或其他穴位上(男左女右),贴敷药后,用胶布固定,时间半小时至几小时不等,患者感局部瘙痒疼痛灼热即可去掉药物。敷药处起一个大水泡或几个水泡,注意不要刺破水泡,发泡处莫着冷水,不要摩擦以防发炎。穴位选择应据病情而定,如倒胆症,敷内关穴;咯吼症敷天突穴或丰隆穴;肚肠痛在足三里穴位上敷药起泡;腰痛者在两肾俞、足三里穴上敷药起泡。

适应症:多用于倒胆症(黄疽性肝炎)、咯吼、气痛、腰痛、骨节痛、风气等疾病,特别对倒胆症、咯吼病效果较好,永顺县右堤乡一民族医用此法治疗倒胆症10Q多例,收到满意疗效。

8.佩带法

佩带法是一种将药物研末装入小布袋或纸袋中,再佩带于患者胸前内衣口袋里,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药物:佩带药物根据病情而定,可选用猴子头骨(焙干)、油菜籽(焙干)、青木香(焙干)、追魂草(焙干)、麝香、雄黄、冰片、梦话树(焙干)、银、铜等。

方法:上药各适量研成细末,一般用药20克左右,用小布袋或皮纸包好,放入胸前内衣口袋里,或用细麻线套在颈项上,悬挂在胸前,睡觉也不用取,一般佩带1周左右,有的带1个月,或更长时间;如小儿走胎,用猴子头骨、油菜籽、青木香等适量研末装入口袋,佩带在胸前,半个月后可取下;小儿受惊,晚上睡觉时惊醒,喊叫,用追魂草10克研末佩带7天,惊叫可除;小儿走夜路身上佩带一根针或银制品可避免病气;妇女不想怀孕,在身上佩带麝香1克,可以不孕。

适应症:本方法对小儿走胎、受惊、黄肿包、妇女避孕、肝炎、咯劳、伤风头痛,某些妇女病如白带多、月经不调、痛经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佩带法的作用机理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药物渗透作用,经肌肤筋脉到达病处;二是药物经鼻吸入体内达到安神定魂,调理血气之功;三是药物气味芳香,有醒脑、活血伸筋、阻滞胎孕之作用。

9.蛋滚法

蛋滚法是用煮熟的鸡蛋趁热在患者肚子上来回滚动,使肚肠之风寒或毒气或不化之物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本法具有温里散寒、消食、吸毒之功,多用于治疗小儿因风寒或停食而致的肚子痛、肚子饱胀或因误吃毒物所致呕吐、屙肚子、肚子痛等疾病。

用法:将鲜鸡蛋一个,煮熟,旋转不烫皮肤为宜,医生用蛋在肚皮上来回滚动,时间约15~30分钟,滚完后可将蛋打破去壳,在蛋清上能见到紫色斑点,这说明毒气已吸出,病将愈。本法不宜于虫积或火盛而致的大便硬结、肚子胀、肚子痛等症。

10.提风法

提风法是一种治疗小儿风寒、风热以及伤寒等疾病的外治方法。

用一鲜鸡蛋煮熟,在蛋的中间开一小圆孔(约1.5厘米),把蛋黄取出,尽量保持蛋壳不破损,在小孔中镶入一大小与蛋孔适宜的银盖,在盖内放入捣烂的大路边黄、蛇泡草适量。另取一白纸卷成漏斗形纸筒,筒内倒入适量桐油,点燃纸筒,这时纸筒中之油滴入蛋内。量约10几滴即可,然后医生用拇指堵住蛋孔,待温度适中时,即将蛋孔紧贴敷于小儿肚脐上,贴30分钟左右,六个月以上的小儿时间稍加长些,半小时后取出银盖,在银盖背面可见黑色斑点,这说明寒气或热气已提出。用此法1次病未好转,可继续再用1至2次。

适应症:此法主要治疗小儿因风寒、风热而致的发烧,抽筋或屙肚子,肚子胀,肚子痛及消化不好等症。

用热蛋、桐油与药物贴敷在肚子上,达到吸风寒、风热的效果。放入银片起观察风气、毒气是否提出的作用。

11.放血法

放血法是一种用瓷瓦针或瓜子刀刺破人体某部位的小血管,以致出少量血,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本法多用于急症、暴症,如老鼠症、霍乱症、蛇咬伤、痧症、晕死、小儿走胎等多种疾病。

如老鼠症,在老鼠攻窜的头部用瓷瓦针或小瓜子刀在火焰上烧一下或用热桐油擦一下,然后刺出血,稍加挤压;霍乱症,上呕下泻,在舌根正面将一绿筋刺破出血;小儿走胎,刺四缝穴出血稍加挤压;蛇咬伤后将伤处刺出血,用力挤压,使毒气随血而排出;有晕死患者刺食指尖出血。

放血法有排毒、泄热、消气的功能,要注意瓷瓦针或瓜子刀的消毒,用前一定要在火上烧一下或用桐油擦。也可用酒精、碘酒消毒,以免引起感染。放血时不要刺得太深,防止流血过多。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施用本法。

12.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是一种用药水浸泡擦洗身体而起到消除疾病的治疗方法。

使用方法: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每味30至100克(鲜品),用大瓦罐煎浓。然后将药水倒在水桶、脸盆或脚盆中浸泡擦洗患部,每次30至60分钟左右,每日1次。如全身骨节痛将药水倒在盆中,浸泡擦洗全身;半身瘫痪麻木者,以药水,擦洗患肢;如手脚痛、蚂蚁不过节(坐骨神经痛),可将药物倒入脚盆中,人坐在里面泡擦。用酒或醋泡药物亦可,但孔窍、阴部不宜用酒浴法。

适应症:本法多用于风湿骨节痛、肢体麻木、中风偏瘫、骨干肿大胀痛,肢体浮肿,坐骨神经痛,皮肤瘙痒症。

13.挑背筋法

挑背筋法是用针在人体背部某一部位挑断小白筋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多用于肚子痛、痔疮、脱肛、肛裂、翳子等疾病。令患者显露背部,医生用一根锥针在火上烧一下,在背部仔细寻找一根细小、长约几分、淡白色的筋,找到后用针尖从筋的中部将其挑断即可。

14.翻背掐筋法

本疗法多用于小儿。是一种来回翻转背部皮肤和掐筋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让患者脱掉上衣,面向靠椅坐,医生用双手拇食二指从患者脊梁骨两旁、尾骶骨处逐步向上用力翻转皮肤至颈部为止,连翻5至10遍,翻毕,再在两肋下第5至6肋处摸到隔筋,双手用力猛掐1下,每日1次。此法有消隔食、散气血、止痛之效。用于小儿黄肿包(疳积)、隔食、肚子痛,另有强身健体之功。

15.吸负法

吸负法是人体被虫、兽咬伤或疱疮不愈,医者或其他动物用口吮吸或用舌舔,使毒气吸出的一种外治法。

方法:人被蛇或蜈蚣咬伤后,医生马上在自己口里含些桐油,对准伤口上吮吸,吸后吐掉再吸,反复十余次,可使毒气减轻。被刺扎伤,挑出刺后,在伤口上吮吸几口,以免发炎。未满月小儿,大人每天口中含浓茶水用舌吸舔一次眼睛,可去胎毒,使眼睛乌黑发亮,避免膨眼屎,起火眼。长疔疮和疖子,用活蜘蛛一只,放在疔疮或疖的头部,蜘蛛会自行吸毒,直至蜘蛛肚子胀鼓,吸后病情会慢慢解除。如长疱疮,经久不愈,在晨起时唤狗用舌头舔患处,连舔2至3次可愈。本法多用于虫兽咬伤、疔疖、陈疱烂疮、火眼、刺伤等病。医生在吸负伤口时,口中一定要含桐油或其他药物,吸后马上吐掉。

16.踩油火

踩油火,民间又叫犁上水。是医师口念经语,将烧红之铧口用手摸或脚踩后,即在患处按揉的一种巫医两兼的治病方法。医生用铧口一只(又叫犁尖),放在火中烧红,取出,将菜油或桐油喷在铧口上,油当即起火,速用燃烧之火烧烤患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亦有把菜油或桐油煎沸,医者用手蘸点冷水,然后到煎沸之油锅中摸油在患者疼痛部位拍打揉按,每次5至10分钟,每日1次。

本疗法适用于风气病、肚子痛,寒湿而致的骨节痛、冷骨风、风湿麻木、肩膀骨节酸痛等。

用油火或煎沸之油在患者身上烤或摸搽,要注意不要烧伤患者皮肤。发烧或关节红肿者不适宜本方法治疗,小儿一般不用本方法。

17.烧灯火

烧灯火是医生根据病情用灯草蘸桐油直接或间接点烧一定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最广泛的外治方法。

医者诊断病后,根据病情选用一定的穴位(可选一穴或多穴),用灯草一段蘸上桐油点烧某穴位,动作要快,这叫做直接灯火。如小儿走胎,烧双耳后小青筋各一焦,烧时听到象一粒米在火中烧炸之声音效果最佳,如没有响声,过7天后再烧一次。惊风症,根据不同的惊风表现而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烧灯火。如扑地惊,突然昏倒在地,不醒人事即烧内关、合谷、百会、涌泉、膻中各一焦,烧后可苏醒。

医生根据病情选好穴位,将灯草点燃在医生自己拇指腹部后,速印在患儿某穴位上,这叫印灯火。如小儿脐风,出现肚子痛,哭时肚脐周围鼓起一坨,可印在肚脐中间及两边各一寸处。此法适用于3岁以下小儿,因小儿皮肤细嫩,烧泡后易引起发炎。

另外,用一张薄红纸抹上桐油,贴在患处,用灯草蘸桐油点燃后点在红纸上,一个部位可点燃数十焦,这叫隔纸灯火。此法多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如盐铲骨冷痛,就在盐铲骨处用隔纸灯火烧二十余焦即可。

本法多用于惊风症、小儿走胎、黄肿包、屙肚子、肚子痛、着凉、脑壳痛、风气麻木、扭伤、疱疮初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烧灯火,首先要注意选准穴位,不能乱烧,否则会使病情加重,烧灯火后要忌生冷瓜果、腥臭之味一周。直接灯火后,注意不要擦破皮肤,防止发炎。

18.熏法

熏法是用以治疗某些顽固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多用于治疗风气病、肚子痛、小儿抽筋、骨节痛、风湿麻木、半身瘫痪、腰痛、坐骨神经痛、伤寒、受惊、闹疮、湿疹、风疹、痔疮等多种疾病。

九龙条(艾炷)的制备:主要药物有艾绒、麝香、菖蒲、冰片、雄黄、硫黄、三百棒、穿山甲、野烟叶等100余味药物,上药各适量,切细焙干,研成粉末,然后用一张红纸蘸桐油,将药物放纸上卷成一个圆筒状,长约5至8寸,直径约2厘米左右即成。

医生将九龙条燃烧(应无火焰),再用一块浸有桐油的青布包在燃烧的九龙条上(由于九龙条无火焰,燃烧缓慢,又有一层灰,故布不着火),这时医生可直接烧患者的痛处,或骨节处;有不用青布包者,点燃后用烟熏患者某痛处,熏5至15分钟,日1次。

蒸法作用、主治同熏法。将制做“九龙条”的药物切成小段或小片,放入一大锅内煎煮,待药物煮沸30分钟左右,然后在锅上放一木制的甑子,甑子内面以能站下一个人为宜,将锅上横搁几块木板,人站在木板上,将甑子罩在人身上,人头露出,甑子顶端用毛巾或布盖好,然后用小火蒸,时间约半小时至3小时不等。在蒸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高低,高后会灼伤皮肤,温度低了达不到治疗作用,一般以保持38℃至40℃左右为宜。蒸时医生要随时在身边,以防病人蒸久了产生虚脱。要多问病人,能否坚持住。观察病人脸色,如脸上通红,大汗出为正常;面色苍白,出虚汗,应马上停止蒸。出甑子后服热糖水一杯。也有不用甑子,而用厚布或塑料布盖住身体,将脸露出者。

蒸法对比较顽固的风湿麻木、关节肿大、行走不便患者有很好的效果,一般1天蒸1次,10次为一疗程。

熏蒸疗法是用药物在温度的作用下,熏蒸于人体表面肌肤,使毛孔开泄、汗自出,促使风寒、湿气从汗而散,使筋脉瘀阻,气血阻滞得以通畅。对于一些火热性疾患如高烧、火眼、火牙痛、痔疮出血、崩漏、大便干结、呕吐、咯血、流痰、疮疖等,不宜用熏蒸疗法进行治疗。气血亏虚、大病之后、头昏目眩、心慌、胸闷、气急等病也不宜熏蒸。熏蒸后要加强营养,不宜食寒冷之物,避风寒、忌房事。

19.扎瓦针疗法

扎瓦针疗法也是民间医生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由于医学发展,现民间医生大多改用三棱针、银针、瓜子针等,也有医生仍用瓦针。

本疗法多用于跌打或摔伤,局部出现肿胀瘀血疼痛,毒蛇、蜈蚣等咬伤,疱疮、疔疖、癣疮等疾病。

用打破的饭碗(细瓷碗为佳)渣一块,再甩碎选一小块一头尖锐的即为瓦针。医生手持瓦针在患处快速闪刺几下,使局部出血,如在拔火罐之前,先用瓦针刺出血,再行拔罐,有利于毒气、瘀血拔出。又如蛇咬伤,伤口处闪刺几下,以便毒气恶血流出。

扎瓦针应注意不要让瓦针断入肉内;扎时要将瓦针在火焰上烧一下;扎时不要过猛,以免刺伤筋脉,引起大出血。

20.烧灸法

烧灸又叫烧艾、药灸、烧法,是用艾绒或药物点燃直接或间接在人体表某穴位进行烧灸,起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烧灸法要求比较高,必须懂得医理,晓得筋脉的循行部位,否则乱烧乱灸会促进病情加剧或转为难治之症。

烧灸艾条制作:先将艾叶适量焙干,反复揉搓,去掉灰末,即为艾绒,另将麝香、冰片、樟脑、雄黄、穿山甲等药,研成粉末过筛,然后拌入艾绒中,充分拌匀,放入瓶中备用。

医生诊断清楚病情,选用一个或多个穴位,将艾揉成苞谷籽大的圆形小体,根据病情艾团可大可小,艾大者约如枣核,小者如麦粒,在选好的穴位上搽点盐水或清水,将艾团旋转于上,以火烧艾尖端,边烧边吹,并用手在艾团旁轻轻摸搽皮肤,用来分散病者的注意力以消除其紧张情绪,待艾绒将烧尽,思者剧烈疼痛时,医生即用拇指在腹部摸点水速压在烧尽之艾团上,稍压片刻,为一焦,这叫直接灸;亦有医生用一片薄姜片放在穴位上,将艾团置姜上烧,这叫姜火;还有的用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上,置艾团于蒜上面烧,叫隔蒜灸;有的在穴位上放点盐末,再放艾团烧,叫隔盐灸。如克膝老痛烧鬼眼穴,头痛烧八封穴、太阳穴等,肚子气痛烧足三里、中脘穴等。

天灸(药灸)

药物:用刺激性药,如威灵仙、毛莨叶、野棉花等。

将上述药适量,捣烂敷关节疼痛处或穴位上,使敷处发泡而达到止痛的作用。治倒拐子冷痛,用上药一味或二味适量,捣烂敷在疼痛处,待2至3小时后取掉药,贴敷处可能会引起一些泡,泡消后冷痛逐渐减轻。

烧灸法

医生用浇酒或药酒浸棉布裹在关节疼痛处,约10分钟左右取下棉布,将棉布点燃后搽揉患处,反复10余分钟。如脚背痛,用棉布蘸药酒搽烧脚背。

烧灸法多用于慢性劳伤病、着凉、咯吼、红眼病、疮疖、长疡子、坐小月而致的肚子痛、腰痛、脑壳痛、骨节痛、风气肿痛、屙肚子、昏倒等疾病。烧灸后忌食生冷、腥臭发物,包括雄鸡、鲤鱼、虾子、猪娘肉、猪牯子肉、羊肉、酸菜等;不洗冷水脸、澡,烧处不要摸搽。

烧灸后7天内不要做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

烧灸后有痒感,不要抓搔,起泡处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消失,面部及大筋脉处不宜灸;出血、热症患者不宜烧灸。

21.推抹疗法

推抹疗法是药匠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推抹不需要药物器械,经济方便,疗效显著,尤其是小儿不愿吃药打针,易接受本法治疗。

推抹适用于风湿麻木、肌肉酸痛、中风瘫痪、肚气痛、妇女痛经、咯吼、屙肚子、小儿发烧、走胎、腰痛、隔食、黄肿包、抽筋、夜尿、大便干结、昏迷、脑壳痛、面黄肌瘦等多种疾病。

推抹手法有推、拿、揉、搓、捏、摩、按等不同手法。民间各医家推抹的方法不同,有的是祖传几十代的技巧,有的是跟师学得的,有的是阅读古医籍而学得的。其推抹与中医的推拿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篇介绍推抹七法。

开天门:推24次,医生用双手拇指从眉中向上推至发际处,用酒或盐水推。每次推抹时首先要开天门,才能推别处;如不开天门,乱推会闭窍。

三水点窍:推21次,用双手拇指从眉间向太阳穴分推,每推3次后在太阳穴处点按3下。

推黄经:推15次,从风池发际处推至肩井穴。治小儿眉眼不开,发烧,不饮食。

男仆女翻:男的从腕关节背部向上推至肘关节,推10次,再从内侧向下推3次;女的从腕关节内侧向上推至肘关节,椎10次,再从背部肘关节向下推至腕关节3次。有退火败毒之功。

推岑岗:推49次,从肘关节外侧横纹处向下推至虎口穴。治风寒受惊。

黄风入洞:推21次,从鸡公指(食指)掌指端外侧向指尖推,手指微屈。治肚子饱胀、隔食等。

推手穴心:从手掌内侧横线向下推至掌横纹下端,推11次,有止血作用。如从下至上推11次,有止屙作用。

有的民族医用推抹法治疗磨盘症,肚子周围转倒痛,医生用拇指从心窝部位往下推至小肚子,推20至30次,再提肚子两侧的腰筋和板筋,提后肛门放气痛可止;又如老鼠症,攻窜作痛,医生用双手拇指从前额两眉之间向上推至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