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刺血疗法 瑶医疗法之一
更新时间:2012-03-26 13:50:51

刺血疗法,又名刺络放血疗法,针刺入血、放血术等。它是用三棱针刺入络脉,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它具有泄热祛邪,通络止痛、祛瘀消肿、调和气血及镇静等多种功能。

针刺穴位放血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化瘀活血、解毒清热、止痛消肿、开窍醒脑、泻热救急等功效。放血疗法能治疗上呼吸道炎症、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胆石症、三叉神经痛、疖肿、痛经、不孕症、癫痫、耳聋、眩晕等近百种疾病。事实证明,放血疗法常常能取得药物疗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操作方法】

1、针具:不锈钢三棱针大、中、小三型若干枚,大、中、小号火罐若干只。另外,还要备消毒用的碘酊棉球,75% 酒精棉球、生理盐水棉球、干棉球以及拔火罐用的95% 酒精棉球等。

2、针法

(1)血管刺血法: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使其自然流血,血尽而止,不必勉强止血。

(2)孔穴刺血法:用三棱针直接在穴位处刺破皮肤,使之出血,待血尽而止。若出血量不多,可于刺后用手挤穴位周围,或加拔火罐。

(3)局部刺血法:用三棱针在病变处或四肢末梢部位点刺,“出血如豆大”,或用梅花针重叩局部加拔火罐。

3、手法

(1)缓刺:用三棱针垂直或倾斜进针,缓缓地刺入浅静脉血管内,随即缓缓退出。此法最为常用,适用于头部和四肢处,

(2)速刺:用三棱针快速出血,适用于针刺四肢末梢部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

(3)挑刺: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出血,适用于胸背部刺血和挑治痔疮。

(4)围刺:用三棱针于肿痛处或皮肤溃疡周围针刺出血,适用于治疗痈疽和小腿溃疡。

(5)密刺:用三棱针轻轻地点刺,或用梅花针叩击患处局部皮肤,使之出微量血液,或加拔火罐。适用于皮肤麻木、脱发、神经性皮炎等疾病。

4、操作

(1)选穴:刺血疗法的取穴与毫针治疗取穴基本相同,都是依据脏象经络学说来确定取穴原则的。不同的是刺血疗法的进针部位不一定在经络俞穴上,而主要是选取穴位附近或取周围瘀阻明显的血络,此即古人所说的“离穴不离经”。

(2)消毒:针具可用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也可用5~10%来苏尔溶液或1:1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穴位选定后,局部皮肤用碘酊棉球、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即可进针施术。

(3)进针: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中指在前控制进针的深度。施术时一般是斜向进针,针体与皮肤呈一定角度。针尖向上,针尾朝下,这样利于血液顺势流出。如果血络瘀阻不明显,针刺前可先按捺穴位,使血管充血,然后再行针术。

进针后的出血量依病情而定。大凡精神分裂症,丹毒、跌打损伤等,出血量宜多一些,约30~100mL;体弱虚证的病人,出血量宜少一些,数毫升即可。每次所选穴位,总计最大出血量不要超过200mL。

(4)疗程:慢性疾病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1次,如风湿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如果疗效不显,体质较好,可适当增加放血次数。急性病可以连续刺血1~2次。 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急腹症等,病情好转后,可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多数病人经放血治疗1~3次后,均有明显效果。

【临床应用】

1、痧症

(1)症状:头晕、头痛、目眩、四肢酸软,食欲不振。

(2)操作手法:术者以右手指第二关节背部速刮患者胸部(自上而下),如所刮部位出现皮肤突起并抖动者,术者左手拇食指即抓住固定,右手执消毒好的利器(如刀片或瓷片等)将固定的皮肤速划破出血,后用消毒好的棉花抹干,再反复用双手挤血、抹血,直至难挤出血为止。用同样方法刮,放血、抹血、挤血干背部各处。术后常规消毒,每日放血1次,2~3天即愈。

2、发热

(1)症状:发热,面赤,口渴,甚则神志欠清,抽搐。或头晕、眼花、腹痛,或上吐下泻,甚则神志不清。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