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糖尿病患者用“糖”有诸多宜忌
更新时间:2012-09-29 09:51:34

糖尿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会大量地丢失能量,如果不及时补充,将会促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大量分解,增加糖异生,并加重代谢紊乱,还会导致因饥饿引起的低血糖反应等。因此,糖尿病患者更需要补充充足的糖,以满足大量消耗能量的需要,但如何用“糖”却有诸多宜忌。 科学选择含“糖”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规律是,多聚糖比低聚糖好,低聚糖比双糖好,双糖比单糖好。单糖为一个糖分子,即葡萄糖,它不需要分解转换,就能被机体直接吸收,被迅速利用产热供能,对于正常人是有益的,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就不适合,因为它能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马上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含多聚糖的食物。多聚糖因其分子结构复杂,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逐级分解转换的过程,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所以能缓解餐后血糖升高,而且能为机体产热供能。比如,植物中的直链淀粉、纤维素及果胶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可选的多聚糖。 由于要避免吃蔗糖、果糖等,糖尿病患者长期不吃甜食和糖果,味觉会下降,对食物味道不敏感。甚至有的患者因长期不敢吃甜味,已发展到“百食不知其味,有口难辨酸甜”的地步。 现实生活中,哪些甜味剂不是低聚糖而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呢?目前我国市场出售的甜味剂,包括有甜味菊糖、甘草甙、蛋白多糖、木糖醇等。这些甜味剂,多是植物多糖或人工合成的多糖。这些甜味剂大多不参与血糖代谢,不增加胰岛细胞负担,还可改善或调节食物口感,是糖尿病患者较为理想的甜味剂。 甜味菊糖:是由植物甜叶菊的叶、茎中提取的多糖,为白色粉末状结晶,在空气中易吸湿,甜度很高,为蔗糖的300倍。甜叶菊糖食用后不易被吸收,也不参与血糖代谢,是糖尿病患者较理想的甜味剂。 甘草甙:是由植物中药甘草中提取的多糖成分,其甜味略有异味,甜度较高,为蔗糖的200倍。它既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甜味剂,还有保肝作用。为减少其中药味,食用时可添加增香剂,改善口感。 蛋白多糖:也叫甜味素。是由天门冬氨酸及苯丙氨酸合成的甜味剂,学名又叫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口感较佳,很像蔗糖。它的热值很低,不受胰岛素调控,也不增加血糖浓度,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但食用时易受高温影响,甜度降低。所以使用时,食物的温度不宜过高。 木糖醇:是以玉米芯、甘蔗渣等为原料,经水解催化加工而成的甜味剂。甜度为100%,与蔗糖相似,甜味清凉。它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甜味剂食用。 麦芽糖醇:是由麦芽糖经还原后形成的双糖糖醇,甜度为32%~60%,味质与蔗糖相似。它在体内不产生热量,可作为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的食用甜味剂。 山梨醇:是—种六元醇,甜度为50%~70%,具有凉甜的口感,味质较好,又具有保湿性,是制作面食、冷冻食品的理想添加剂。它不影响餐后血糖浓度,但可产生热量。 规避5大饮食误区 不管是为了预防还是治疗糖尿病,饮食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糖尿病饮食都存在一些误区,结果使病情难以控制,甚至还可能造成病情加重。 误区一:少吃主食。不少患者认为,主食越少吃越好,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半两到一两。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二是控制了主食量,但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标,如此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使饮食控制失败。 误区二:不甜就能随便吃。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该不吃甜的食物,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不含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不需控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误区三:吃多了加药就行。一些患者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吃多了。他们觉得,把原来的服药剂量加大就能把多吃的食物抵消。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岛负担的同时,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误区四:控制正餐,零食不限。部分患者三餐控制比较理想,但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吃零食如花生、瓜子、休闲食品的习惯。其实大多数零食均为含油脂量或热量较高的食品,任意食用会导致总热量超标。 误区五:荤油不能吃,植物油多吃没事。尽管植物油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无论动物油、植物油,都是脂肪,都是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