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吃螃蟹后为什么感觉饿?
更新时间:2013-06-07 11:23:27

秋风起,螃蟹肥。在这个国度里,每到秋分时节,那个双鳌八足的有壳怪物,不知道会骚动起多少直立行走动物体内的馋虫,不食之不足以慰寸心。螃蟹到底有多高的营养价值呢?大部分人只听说过“高蛋白”的传说,其他大概都语焉不详了。它的蛋白质,真的有那么高?

按各食物成分表的数据,螃蟹的确算是一种高蛋白的食品。按鲜重来算,100克蟹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15%-18%。这个数值看起来,还不如鸡肉、牛肉的20%高,但细算起来却不然。因为蟹肉的水分含量特别高,脂肪含量特别低,所以如果按照干重计算,它的蛋白质含量相当可观,占干重的70%~90%。这个高度,可是其他食物很难达到的。

黄豆说它高蛋白,鸡肉笑了。黄豆中的蛋白质约占干重的40%,而去皮鸡肉中的蛋白质最多可达干重的70%,如鸡胸肉就是日常高蛋白食品的典范。

鸡肉说它高蛋白,螃蟹笑了。按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的数据,海蟹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8%,而水分含量约80%,按干重计算,蟹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90%。即便把蟹黄等部分都算上,蛋白质占干重的比例也高达70%以上。

所以说,如果大量摄入蟹肉,对消化道里的蛋白酶的需求就会很大。如果平日蛋白质食物吃得少,蛋白酶工作不太给力,突然吃进去大量蟹肉,对消化系统来说会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蟹肉中含有较为丰富的镁元素,钙含量也很高。比如说,河蟹中的钙含量超过牛奶中的水平,有的品种能高达200mg/100g以上。此外,蟹的锌、硒、碘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相当高,特别是硒元素,远远高于普通肉类的水平。

从维生素角度来说,蟹的维生素A含量比较值得称道,可达鸡蛋的1.5-2倍,但几乎都存在于蟹黄部分,而白色蟹肉中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维生素B族的水平和大部分鱼类相差不大,维生素B1的含量低于肉类食品,维生素B2含量略高,但也主要存在于蟹黄部分,白色肉中含量较低。

蟹肉中的胆固醇含量高于肉类,接近肝脏等动物内脏的水平。其中蟹黄的胆固醇含量高于蟹肉。尽管人们吃鸡蛋的时候总是对胆固醇十分顾忌,但吃蟹的时候很少有这种担心,也几乎没有人愿意放弃那美味的蟹黄,或许是因为美食当前无所畏惧的缘故吧。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就会对螃蟹的整体营养特性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蛋白,低脂肪,没有淀粉。胆固醇高,维生素A丰富,钙多,镁多,硒碘多,维生素B1少,没有膳食纤维。

这样的食物,如果拿来当饭吃,会怎样?

可能会有朋友说:谁会拿螃蟹之类的河鲜海鲜当饭吃?别说,这种人还真有。沿海居民,晚餐时吃点鱼虾蟹贝,加点蔬菜,再喝点小酒,并不是稀罕的事情。即便内陆居民,偶尔有个大吃海鲜河鲜的机会,也绝不能放过,总抱着“让我一次吃个够”的道理,恨不得扶墙进扶墙出,哪里还能先吃一碗米饭,再慢悠悠地招呼螃蟹虾贝们?

不过,这样吃的结果,往往是提前饥饿,身体变瘦。

这是因为,螃蟹、虾贝之类的水产品,含能量是比较低的,短时间内的饱感却比较强。即便吃两斤螃蟹,去壳之后的纯肉只有8两多,大约400克,含蛋白质60-70克,能满足一个成年男人一天的需要量,含能量却只有400千卡左右,和一个男人晚餐通常的食量(800多千卡)相去甚远。加上一点蔬菜,也都是低能量食物。再加上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热效应,其中30%的能量还会变成热量发散出来,实际被身体所利用的就更少。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很多人不吃饭而大吃海鲜河鲜,当时觉得挺饱,过两三个小时就觉得饥饿。

如果在吃海鲜河鲜的同时配合一些米饭或粥,既不容易发生蛋白质过量的问题,又不会在食后感到饿。因为有了淀粉的“稀释”,蛋白质不会那么密集地进入胃肠,也不会过多地作为能量被浪费,同时又减轻了消化道和肝脏、肾脏的负担,能让身体感觉更舒服、更轻松一些。

所以,无论是螃蟹、虾、贝、各种美味鱼类和瘦肉,都不适合当饭吃。按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每天的水产品合适数量是75-100克,换算成螃蟹来说,大概最多可以吃250克河蟹。

无论螃蟹多么美味,也不能一顿三四个大闸蟹,把它仅仅当成一道菜,配合其他食物一起享用,才是最明智的。若真的讲究养生,还是要遵循“五谷为养”的原则,哪怕吃半碗主食,也比单吃海鲜河鲜要有利于健康。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