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竹黄泡酒喝的禁忌 竹黄的用法以及用量
更新时间:2016-11-09 17:26:54

竹黄泡酒喝的禁忌

竹黄在我国的江苏、安徽、福建、浙江等省份都有生长,比较多出现在衰败或者已经衰败的竹林中。这种中药材服用后具有利湿、活血祛风以及化痰止咳的作用,生活中对于胃痛、风湿痹痛、百日咳、带下异常、跌打损伤、四肢麻木、小儿惊风等毛病都有非常不错的疗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怀孕期间的孕妇、高血压患者以及多种皮肤疾病患者都不适合服用这种中药材,否则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具体的竹黄泡酒喝的禁忌如下:

第一:竹黄的用法以及用量

一般情况,竹黄更常见的用法是煎汤以及泡酒服用,若是煎汤那么应该取出6克到15克之间的用量,不适合贪多。若是竹黄泡酒,除了直接服用药酒的方法之外,也可以将药酒揉搓不舒服的部位,这种方法适合四肢麻木以及风湿痹痛的患者。无论是哪种竹黄的使用方法,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具体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用法以及用量。

第二:不适合服用竹黄的人群

小编建议,若是患有皮肤疾病的患者,特别是鹅掌风以及灰指甲的患者,生活中千万不要服用竹黄,避免疾病症状加重。除此之外,孕妇、高血压患者、脾胃虚寒便溏患者、无湿热痰火患者等,都不适合服用竹黄,避免疾病出现变化不利于健康。

第三:服用竹黄期间的饮食禁忌

在服用竹黄的过程中,日常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特别是不可以吃一些酸辣味的食物,同时萝卜也不应该服用,否则竹黄的药性将会发生改变。

第四:竹黄的鉴别方法

竹黄的子座是不规则的瘤状,早期白色然后慢慢的变成粉红色,一开始是表面光滑然后慢慢出现龟裂,肉质也会慢慢的变成木栓质。子囊壳外形接近球形,在子座的内里,子囊是长圆柱形的,孢子则是单行排列,两段比较尖锐,单个看是无色的成堆放在一起是柿黄色。

第五:竹黄的采收以及储藏

一般情况下,竹黄都是在每年的冬季进行采收,首先应该砍断竹子然后剖开竹竿取出竹黄,然后晾干。竹黄的自然产出量是比较少的,生活中大多都是通过火烧竹林的方法来进行采收,竹子暴热之后竹沥会溢出竹节凝固,这样直接破开竹竿取出竹黄就足够了。另外,我们也可以在青竹皮上人工打洞,这样也是可以形成竹黄的。

具体的竹黄泡酒方法

上面我们为大家介绍竹黄泡酒喝的禁忌相关知识,相信很多人对于这种药材的药性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了一定了解了。竹黄在我国的南方并不少见,服用后对身体的保健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竹黄最为常见的一种用法之一就是泡酒服用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操作,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第一:竹黄酒

材料:竹黄、白酒。

做法:首先我们需要将竹黄放到一个干净的罐子中,然后倒入准备好的白酒,再密封好。大约五天之后就可以揭盖服用了,也可以过滤后将药酒放入干净的酒瓶中重新储存。

功效:这种药酒适合每天早晚服用一次,每次的用量控制在5毫升到10毫升之间,不过皮肤病患者不适合服用,具有化痰止痛的功效。

第二:竹黄蜂蜜酒

材料:竹黄、蜂蜜、白酒。

做法:将竹黄以及蜂蜜和适量的白酒一起浸泡,第二天后就可以揭盖服用了。

功效:这种酒方适合咳嗽痰多类型的气管炎患者服用,能够令我们的喉咙更加的舒服,对于气管炎也有很不错的根治效果。

小编建议

竹黄服用后对身体的保健效果很不错,特别是对于关节炎、关节痹痛等方面疗效都很好,可以将一两的竹黄和一斤的白酒浸泡一个月,然后每晚睡前服用一小杯就足够了,坚持一段时间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以及好转。

中医上认为竹黄性凉味辛,所以不适合一些脾胃虚寒的患者服用,并且由于这种药材也有一定的活血舒筋作用,所以小编也建议孕妇不要服用避免胎儿出现异常。竹黄常用方法是泡酒,所以也不适合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群服用,同时身体健康的人群也不适合长期服用这种药酒,否则身体有可能就会出现损害。本文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竹黄泡酒喝的禁忌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可以活学活用更好的保健身体健康。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