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产后乳汁异常
更新时间:2011-11-01 17:28:52

【概述】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或“乳汁不下”;产后乳汁未经婴儿吮吸而时时溢出,称为“漏乳”或“乳汁自溢”。

【病因病理】

产后乳出异常之病因病理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失常及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有关。

1.气虚失固 产后脾气虚弱,中气不足,固摄无权,乳汁随化随出,则乳汁自溢。

2.气血虚弱 产后体弱,气血两亏,化源不足,或分娩失血过多汽血亏虚,不能化为乳汁,因而乳汁甚少或全无。

3.肝郁气滞 产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乳汁壅阻不下,因而乳汁不行。

4.肝郁化火 郁怒伤肝,肝火亢盛,疏泄太过,逼乳外溢。

【诊断要点】

1.产后乳汁量少或全无,或不经婴儿吮吸及挤压而不断外溢,均为产后乳出异常。

2.产后乳汁量少,甚或全无是缺乳症之特点,但应与乳痈相鉴别。乳痈初起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热痛,继则化脓溃破成痈。缺乳则无此症,可资鉴别。

3.产后乳汁不经婴儿吮吸或挤压而自然溢出为漏乳症之特点。但须与溢乳相鉴别,溢乳发生于妊娠期,则属“乳泣”,溢乳症也可因肿瘤引起,如垂体瘤,如溢出为血性液,乳房有块者,应警惕乳癌,对以上异常之溢乳,应结合有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和诊断。

【辩证分型】

1.气虚失固 产后乳汁自溢,乳房柔软,乳汁清稀,神疲气短,苔薄舌淡,脉细弱。

2.气血虚弱 产后无乳,或乳汁点滴清稀,乳房松软,面色(白光)白,头晕乏力,纳谷欠馨。苔薄,脉细弱。

3.肝郁气滞 产后乳汁不行或量少不畅,乳房胀硬而痛,痛引两胁,胸闷心烦。苔薄黄,脉弦。

4.肝郁化火 产后乳汁自出,量多且稠。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头胀目赤,口干喜饮,溲赤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数。

【分型治疗】

1.气虚失固治法:益气摄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克 白术12克 陈皮6克 升麻5克当归12克 炙甘草3克 熟地10克 煅龙牡各30克加减:乳溢不止者,加英实12克、金樱子10克。

2.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生乳。

方药:通乳丹加减。

党参9克 黄芪12克 当归10克 川芎6克麦冬10克 木通6克 桔梗6克 白芷12克猪蹄1对加减:畏寒肢冷者,加鹿角片12克(先煎)。

3.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通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赤芍10克 柴胡6克 花粉10克 漏芦15克 桔梗10克 通草6克 白芷12克 炙山甲12克 王不留行12克炙甘草5克加减:胸闷胁胀心烦者,加郁金10克、枳壳10克、山栀10克。

4.肝郁化火治法:清肝泄热敛乳。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 山栀10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竹叶6克 甘草3克 全瓜萎12克(切)赤芍10克 木通6克 丹参10克 炒麦芽15克加减:头胀目赤者,加菊花6克、桑叶6克;溲赤者,加泽泻10克、锐蓄10克;乳溢不止者,加芡实10克、金樱子10克、煅龙牡各30克(先煎);口疮咽痛者,加黄连3克、玄参12克、板蓝根15克。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 每日3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气虚失固之缺乳症。

2.八珍丸 每日3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气血虚弱之缺乳症。

3.龙胆泻肝丸 每日2次,每次6~9克,吞服。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缺乳症。

4.逍遥丸 每日3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肝郁气滞之缺乳症。

【简便方】

1.鸡血藤30克、桑寄生15克、红枣10枚,煎汤代茶。适用于气血不足之缺乳症。

2.鹿角粉3~5克,黄酒冲服。适用阳气虚弱之缺乳症。

3.鲫鱼1条、青葱2根,煮汤。

4.外治法 局部用热水或用葱汤熏洗乳房,或用橘皮煎水湿敷乳房。均可起到疏通气血作用,促使乳汁分泌。

【其它疗法】

1.产后乳汁不下

虚证:取少泽、肝俞、隔俞等穴(补法)。

实证:取乳根、内关、膻中、期门等穴(泻法)。

2.乳汁自出

虚证:灸百会、膻中、乳根。

实证:针乳根、期门、内关、三阴交等穴(泻法)。

【注意事项】

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防止产后乳出异常,首先要保证脾胃有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产后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要有乐观的情绪,精神愉悦,睡眠充足。

2.提高接生技术,缩短产程,防止分娩中过多失血。

3.发现乳汁减少须与乳痈之缺乳相鉴别。如乳汁分泌减少,伴恶寒发热,乳房结块,局部红肿热痛,则为乳痈初起,需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4.发现乳汁自溢,伴见血性液体,乳房有结块,应警惕乳癌,须作钼钯及CT检查;溢乳发生于妊娠期为“乳泣”;在无孕产时溢乳伴有闭经者,为高泌乳素血症,可能为垂体瘤所致,须作脑部CT检查及血清催乳素(RIA)测定。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