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刮痧疗法 瑶医疗法之一
更新时间:2012-03-26 13:50:51

刮痧疗法是用铜、瓷匙、硬币、纽扣等钝缘面蘸植物油或清水,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处皮肤、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具有疏畅气血、开窍醒脑、解表驱邪、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急救复苏等功效。本法适用于绞肠痧、中暑、瘟疫、感冒、食物中毒等病症,以及风寒邪气侵入机体而引起的头晕、胸闷、恶心、吐泻、肢体痹痛等症。另外,健康之人亦可应用,如工作劳动之余,精神不佳全身酸痛,轻轻刮一次,可调气活血、镇静安神以解除疲劳。此法还有减肥与美容的功效。刮痧疗法不用药物,操作简便,疗效迅速,有病可治,无病可防,无副作用,男女老幼皆宜,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推崇。

刮痧的部位,主要是背部脊柱两旁,以及颈项和胸部,亦可刮头、额、肘、腕、膝、腹等处。方法是用铜线或汤匙、瓷碗,蘸香油或花生油、菜籽油(使之润滑皮肤),然后在治疗部位如脊柱两旁等,轻轻由上至下,由外至内地顺刮,力度渐渐加重,以出现红紫斑纹或斑点并不立刻消失为度。有时还须在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破散点,放出紫黑瘀血,使实热痧毒外泄。

刮痧疗法是广泛流传于瑶族民间的一种古老外治疗法。其原理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而确立的。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脊柱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是督脉循行,胸腹正中是任脉循行。这些经脉循行部位分布着风池、大椎、肺俞等五脏六腑的俞穴,以及委中、膻中等重要穴位。通过刮的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疏表和中、清热解毒、祛邪外出、疏经活络的治疗目的。

据研究表明,刮痧具有调血行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阻滞的经络得以通畅,使病变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而发生活化。从而恢复人体的愈病能力。应用具有凉血作用的小牛角作刮痧板取代传统的刮痧工具,以具有润滑、消毒与疏通经络作用的“活血乳”取代民间习用的植物油等作为刮痧润滑剂,其疗效最佳。经临床验证,乱痧对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亦应注意:(1)刮痧时如出现头晕、面青、四肢发冷、神志淡漠等,应停止刮痧、给予必要的处置,如给开水或十滴水服等;(2)要避风刮痧,刮痧后不宜马上洗冷水浴,以免受凉加重病情;(3)病情较重者可配合中草药内服。

刮痧疗法包括刮痧法、撮痧法与挑痧法三法,现简介如下。

(一) 刮痧法

【操作方法】

1、刮痧工具

(1)苎麻 一般选取已成熟的苎麻,剥皮晒干后,摘去枝叶,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施术时,先让病人脱掉衣服,施术者用右手拿着苎麻团,在清水里蘸湿,从病人的背部,由上至下,边蘸水边刮抹,至刮出大量紫黑色的痧斑为止。此法在古代医籍中称为“戛法”,现在已很少使用。但如果是偏僻的地区,一时找不到其他工具时,此法仍不失为应急之措施。

(2)八棱麻(俗称“托托叶”):取八梭麻茎叶,洗净,放在铁锅里炒软(不能放油炒),挤去汁,布包裹后刮之。多用于小儿娇嫩皮肤和成年人的胸、腹部。

(3)小蚌壳:此为沿海湖泊渔民常用的一种刮痧工具。小蚌壳要选取边缘光滑或磨成钝缘的。刮时,施术者用右手持蚌壳边蘸水(或蘸植物油),边在病人身体的特定刮痧部位上,由上而下的刮抹,以刮出紫黑色沙点子为止。

(4)硬币

硬币为两种:

铜钱、铜板:这是50年代以前最常用的一种刮痧工具。取材比较方便,一般选取边缘较厚(边缘太薄,较锋利,易刮破皮肤而感染)而没有残缺的大铜钱或铜板一枚。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铝质分币:为近代较常用的刮痧工具,取材方便。但分币边缘有齿痕,故刮痧手法要求特别轻,防止刮破皮肤。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5)铜勺柄:先取边缘较厚,且光滑的小铜久柄一只。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6)瓷碗、瓷酒杯:选取边缘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瓷碗缘、瓷酒杯。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7)瓷汤匙:选取边缘光滑而无破损的汤匙,刮法同小蚌壳刮法。

  • 中医保健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诊疗
  • 药膳医疗
  • 中医美容
  • 中医减肥
  • 中医养生
  • 望闻问切
  • 推拿按摩
  • 针灸
  • 拔罐
  • 特色疗法
  • 气功
  • 刮痧
  • 足疗
  • 认识中药
  • 中药煎煮
  • 用药禁忌
  • 中药炮制
  • 中药方剂
  • 中医术语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学
  • 中医内科
  • 中医妇科
  • 中医外科
  • 肿瘤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